WFU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闕又上 <阿甘投資法> 心得

 




"阿甘"指的是選擇長期報酬能持續向上的市場,長期持有就能有豐厚的複利報酬,所以不必擇股擇時。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0051和00733如何選擇?

選0051就代表你想吃台灣中型股的規模因子。雖然規模因子在長期來說容易均值回歸,長期不見得能優於台灣50;選00733就代表你想吃有規模因子加成的短期動能,容易往上噴也容易往下噴,波動比較劇烈。

其實就是這樣,真的不用講得太複雜。

但是我覺得對個人選擇來說,實戰經驗還是蠻重要的,像我買0051的勝率很高,不太會虧錢還能長抱,但買00733常常抱不住震盪,或是一個高點單日回檔就沒賺了。所以對我來說持有0051的勝算是比較高的。


文章相關ETF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過敏原檢測健保申報之謎





如109年最新的健保修正規範所示,須註明過敏史,症狀,嚴重度:

  1. 要先有嗜酸性球的異常,
  2. 或12031C IgE過高,
  3. 或30021C phadiatop的異常,

才能開立30022C特定過敏原檢查。二年做一次。
在長庚醫院,IgE或total IgE都屬於12031C。


30022C分成MAST和CAP


30022C的開立項目包含MAST(multiple allergens simultaneous test)和CAP allergen specific IgE。MAST是半定量測試,可以做36種;CAP是定量抗體測試,只能選6種。長庚醫院所有的30022C可能開立項目,如連結所示。


做債券ETF配置的兩種想法


目前資產配置配債券ETF的想法大概分成兩派:

  1. 一種是整體債券市場派,如使用BND/BNDW。殖利率較高且波動性較低,但是與股市的負相關性也較低
  2. 一種是純美國公債派,如使用IEI/IEF/VGIT。看重的是公債與股市的負相關性的搭配,以期在大跌的時候能逆勢上漲而降低波動。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肥胖醫學專科準備心得


過重與肥胖診斷的爭議


其實以個人生理性健康觀點來看,最佳的BMI根本就不是18.5~24。因為根據台灣自己的統計,死亡率最低是切在BMI 22,三高罹病率的增加是切在BMI 23,而亞洲過重標準也是訂在BMI 23。會把過重訂在24,純粹是因為訂在23的話,就有一半的人口要介入治療!不符合公共衛生的成本效益原則!!!訂24的話要處理的人就比較少。

這也符合我們平常的觀察印象,BMI在23~24之間的人就已經顯得"有點肉"了,因為疾病風險和死亡率是真的有在上升啊!所以如果是真的對自己的健康有要求的人,可能要考慮以BMI 22~23為目標,不要迷信標準訂在24。

至於肥胖切在BMI 27的問題,主要也是因為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激增,同樣也不代表BMI<27就是健康的。也就是說,用BMI來定義肥胖,是一個以BMI來預測代謝症候群的行為。

整體來說,BMI切點設在24和27,都是在台灣流行病學上有其意義,但卻是證據力沒有很高,有其模糊地帶的折衷。當然,當我明白代謝症候群是個假議題之後,內心其實是不太同意這樣以代謝症候群的預測力,來定義肥胖的概念,這就要看未來要拿什麼標準來修。

標準是人訂的,並不是生物學上的絕對值。

證據最強的是BMI切在23(WHO/IOTF亞洲建議)。關注肥胖議題就是因為容易得慢性病,這個風險增加的切點就是BMI 23,所以我會暫時認同這樣的定義。

拿腰圍來診斷腹部肥胖的標準,為男90cm女80cm,主要是作為預測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的風險,這就沒什麼爭議。

體脂率也不是真的沒有答案,只是因為測量信度的問題無法提供統一切點,目前從DXA測量體脂數值,以BMI換算推論結果為:

男 過重23% 肥胖25%
女 過重35% 肥胖38%



飲食運動以外可能的其他增重原因





首先證據等級最高的是戒菸,平均增重4.1公斤。生產後體重增加幅度平均在3-4公斤之間,更年期因為雌激素的減少,會傾向接近男性的腹部肥胖,平均體重增加2-5公斤。雖然表格中沒有提到,反覆減重失敗復胖,也容易形成腹部肥胖。

相關的內分泌疾病包含甲狀腺低下,類固醇過多的庫欣氏症,生長激素過多的肢端肥大症,以及增加胰島素阻抗的多囊性卵巢。不過疾病因素的影響仍然沒有飲食運動來的大。

一些特定藥物也會導致體重增加,例如說較舊的血糖藥:增加分泌或增加胰島素功能的類型等等,因此近年來都提倡優先開立不影響體重的新血糖藥。特定的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抗癲癇藥
也都與體重增加有關。與藥物相關的因素,可以諮詢相關專科醫師是否更換適合的藥物。


肥胖可考慮的診斷性檢查





一般常規建議的只有空腹血糖血脂。懷疑脂肪肝可先做肝功能,有異常再做超音波;症狀像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考慮排睡眠檢查;懷疑心血管疾病,可先做心電圖,以上是高證據強建議。懷疑甲狀腺低下時再抽甲狀腺功能,懷疑多囊性卵巢時再抽總高固酮等等,這些是中證據弱建議。內分泌疾病檢查並非常規建議。


改變飲食習慣的治療





目前的飲食習慣改變中,有減重明確證據的只有減少含糖飲料:6個月內可瘦2-2.5%。可能都牽涉糖類代謝,說實在的和吃排糖藥的效果差不多,且減重幅度不足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目前認為僅遵從原型食物,減少零食加工食物等作法,熱量僅減少每日100~200大卡,因此需要額外限制熱量才容易減重達標。

在熱量限制下,少量多餐的效果並不明顯,且因為進食次數增加,造成份量不易掌控,反而有熱量過多的風險,因此不建議用於減重。

隨機分派研究顯示,吃不吃早餐的減重效果是一樣的。但有觀察性研究中指出,吃早餐者體重較輕,不吃早餐或早餐熱量低者較肥胖,因此建議吃早餐還是比較能減少此一風險。順著這一條邏輯,如果早餐吃多,晚餐吃少又會如何呢?答案是限制熱量下,體重與腰圍會下降更多,並且同時改善三酸甘油酯和血糖。因此不但要吃早餐,早餐多而晚餐少,對減重更有利。


各種減重治療用的飲食法






不管是什麼名稱的飲食法,終究是為了減少熱量。能減少熱量的做法包含:

  1. 使用代餐
  2. 份量控制
  3. 減少特定食物攝取

無論是哪種飲食法,長期穩定的體重降幅約為5%。


低熱量飲食是減重的核心金律,約每日減少500~750大卡,熱量約落在1200~1600左右。在具體做法中,份量控制法是可以長期持續的方法,可以運用份量控制餐盤來達到。使用代餐因為能更精準的控制熱量份量,能夠多減2.5公斤,也是能長期使用的方法(建議等級1A)。

極低熱量飲食為每日<800卡,為了減少肌肉損耗,本質上是一種以高蛋白為基礎的飲食法,最大特色是短期間可以減少16%體重。但是因為熱量控制非常激烈,長期也會復胖至平均,只能夠短期使用。因此出現的改良方案就是間歇性斷食:一天正常吃一天吃極低熱量,或是攝取平日熱量的25%以下。有52斷食與隔日斷食不同做法(但168斷食沒有在建議裡面),長期減重效果和低熱量飲食同等,可以視為另一種降低平均熱量的手段。

改變營養素比例的做法在前半年比較顯著,但長期下來還是會復胖沒有超額報酬。高蛋白飲食是指蛋白質熱量佔比在20%以上,而蛋白質吃到30%以上,和生酮飲食都有抑制食慾的效果,這點對於增加飲食的遵從度有幫助。生酮吃每日10%以下的碳水,另一種做法是:醣類先每日吃20克,再視情況增加到50克。

低脂飲食和低醣飲食都對改變血脂有幫助。低脂能夠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醣能夠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降低三酸甘油酯,也是糖尿病患者能考慮採用的飲食。低醣在前半年的減重效果比低脂更好,長期則差不多。

極低熱量飲食和生酮飲食因為極端限制和不均衡的特性,只能夠在醫護/營養師的監督下短期使用(生酮飲食建議為2個月),長期還是要回歸每日飲食指南的均衡營養。


飲食以外的體重控制計畫


完整的減重計畫需要包含:飲食+運動+行為治療

研究表明,運動在飲食控制之外可以額外增加20%的效率。也就是,飲食控制降5%,運動再降1%(20%).理論上總和是-6%?坊間通常流傳著飲食7分運動3分,或飲食8分運動2分的說法,但是如果要按照此研究數據量化的話,應該是:飲食84%,運動16%。

營養諮詢在前半年要安排14次,半年之後為一個月一次。除此之外還要設計有效的行為治療介入方案,才能夠有效修症患者行為。行為治療策略列舉如下:

  1. 制定較實際的目標
  2. 自我監控
  3. 刺激控制/問題解決/壓力管理/行為強化
  4. 飲食習慣/營養衛教/身體活動
  5. 社會支持
  6. 認知重建


各種減重治療的量化效果比較


  • 不管哪一種飲食法減重,長期降幅為5%。
  • 藥物Orlistat可多降3-5%
  • 針劑liraglutide 3mg/d可以多減5-6%
  • 針劑semaglutide 2.4mg/wk可以多減12%。
  • 在糖尿病使用SGLT-2抑制劑大概是降2.5公斤。
  • 內視鏡治療(水球或胃袖狀縫合)10-20%。
  • 袖狀胃切除手術25-30%
  • 胃繞道手術30-50%。


老年人的減重觀


老人在扣除肌少症和功能的影響之後,BMI對健康和死亡的影響並不顯著,甚至飲食介入計畫不能夠改變死亡率,甚至BMI過低的老人有更高的死亡率(老年的肥胖矛盾)。目前有文獻認為對老年人而言死亡率最低的BMI再於27~28之間。

因此在老人身上的減重計畫需要評估整體是否能對患者帶來好處:是否能減少疾病負擔(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否能改善整體功能,是否能改善生活品質是否有助於慢性病控制(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等。

在老人身上的減重治療會更接近減重醫學的核心「改善身體組成」,或是增加瘦肉組織。而更進一步要以老人醫學介入的觀念思考,是為了老人的功能變好而去做體組成治療介入。


筆試口試的準備事項


我個人認為是不太容易準備的,因為指定考試範圍相當多。雖然學會會訊的研究與新知很多內視鏡與外科知識,不過筆試和口試都不怎麼考。至於Lorcaserin當然根本就沒有出了。



筆試部分,可準備比例大概是50%。成人肥胖實證指引那本書貢獻了37%的分數(可以大致上算做40%),這本書如果只看結論的話會一知半解,想要融會貫通的話建議所有細節都要好好看過兩遍。學會會訊後面的題目共計100題,考卷中出了5題,效益不算高。王姿允醫師的腸內菌演講內容則佔了6題。 王醫師本人表明學會請她出了10題,可能有另外4題是我沒有認出來的。另外一般糖尿病醫學也占了大概10題左右,這部分應該是不太需要準備。

口試部分有四題。其中一題是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我因為完全沒念所以被全部電爆,雖然兒童不在公訂的考試範圍裏面,以準備考試的觀點來看還是看一下好;第二題是年輕女性的減重門診評估,記得一開始要先問BMI和腰圍多少,不要什麼數字都不知道就一直講,然後進行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

第三題是六大類食物和熱量計算與營養素分配設定。這一點我建議要去看國健局每日飲食指引,與衛服部提供的減重熱量計算公式。中間會跳出一個子題說如果你要設定吃高蛋白,要如何做個人化的飲食建議?這題還沒有人答出來就轉下一題了,但如果是我的話會回答:看病史以及生化抽血。如果有糖尿病或HDL/TG異常,就是高蛋白偏低醣,如果LDL高就是高蛋白偏低脂。糖尿病前期和高血壓的話就是都可以,因為低醣能降血壓血糖,低脂能預防進展成糖尿病。另外也考Orlistat的藥物特性與劑量用法。

第四題考胰島素阻抗和GLP-1。胰島素阻抗的意義,計算公式和單位要會,GLP-1的減重和降血糖機轉要會,台灣有哪幾種GLP-1RA?用於減重的劑量,學名和商品名是?GLP-1有幾個胺基酸?內生性GLP-1半衰期多少?做成GLP-1RA之後為什麼可以延長半衰期?HOMA-IR和GLP-1是什麼縮寫也都會問。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家醫科住院醫師分享 家醫科apply心得

這是我邀請我們科R1住院醫師,在去年應徵錄取之後,即時記錄下來的心得分享,可說是相當珍貴的意見,也感謝這位學弟的不吝藏私。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被告的經驗

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就先省略,總之是2020年9月一起疑似交通事故案件,對方因為沒有要和解,所以就提起了訴訟,因而促成這次身為被告而出庭。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抗憂鬱劑的進階使用-二線並用/補充療法/慢性疼痛/副作用(更新至2021年指引)

 

難治型憂鬱症(2021年指引更新)


治療困難的憂鬱症是常出現的臨床情境。在初期治療時無效的情況,換藥或並用都是成功率較高的策略,而增加劑量比較沒有效果。而在難治型憂鬱症中,STAR*D研究支持加第二種藥的成功率最高(約30%),可能因此本指引的建議,全都集中在"如何加藥"上面。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台灣家庭醫學教育的現況與問題

 




日前,一位前任台北榮總的夥伴,針對國內的家庭醫學教育現況,做出了分析並寫成論文刊登。目前已取得原作者同意,將其中的關鍵內容介紹給大家。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八佰> 觀後感

1. 形勢對比營造相當成功。像是日軍都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整齊劃一,寧死不屈;國軍就是殘兵敗將,良莠不齊,且一直有人想要逃兵。我認為是屬於多元化的戰場心境描寫。

2. 有國歌(雖不完整)和國旗出場就是狂

3. 人物分散描寫的觀感是好的。例如直到戲的中期才開始頻繁描寫謝晉元,而且自始至終都是以基層小兵為主視點,沒有單一英雄人物,對於角色戲份的配重是有幫助的。

4. 有些地方表現過度,例如一隊人輪流跳下樓自爆,一群人護著旗桿被當作槍靶打,以及最後強行過橋也是被當靶打,還特別描寫謝團長中彈。就像是把人的送命當成是達到劇情效果的工具,好像送命越多效果當然就越強。其實中國守軍並沒有死那麼多人,實際上四行倉庫戰役中國方損失不超過50人。

5. 日軍將領主動提出決鬥邀請令人驚訝,有點像是把國家之間的戰事變成事關自身名譽的決鬥。但是後來還是用伏擊的方式追擊國軍撤退。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老人醫學的COVID-19防疫建議與預防肌少症


 作者:林彥安醫師





在三級警戒之後,由於大家都努力地盡量待在家。但是減少的活動量,和增加的孤獨感,都可能進一步加劇老年症候群的發生,從而身體的抵抗力也就下降了,對防疫是不利的。因此鼎鼎有名的亞洲肌少症工作組,對老人的在家防疫提出了11大點建議,我們歸類為:身體/心理/醫藥/防疫四大類來介紹。而且在每一類中網路科技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用台股ETF組成全球分散投資的建議

用台股ETF組成全球的分散投資,因為選擇有限的關係,在實際上會產生許多的限制。一般來說還是用美股或英股較有效率且高報酬。但是能為還未能開戶的投資人,提供一個用國內資金練習的選項,以下提供我個人真金白銀實測過的建議: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投資要不要研究?我與計畫赴美發展的學妹對話


問:另外就是看到學長有在投資。我自己是之前沒有時間研究這些,所以想說沒有研究錢隨便投進去應該是會賠很多。

答:沒關係,不用研究,研究越少越好,但是我要先指出一點最現實的問題:投資最重要的事情是本金

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第三年主治醫師的心得


住院醫師的學習階段,你可能是在逐漸的確立並確定你所會的東西;但是當主治醫師之後,我認為反而要開始一一盤點:你不會什麼。我認為就一個專業的執業人員來說,知道自己會什麼,和知道自己不會什麼,是同等重要,雖然我認為後者會更難做到。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清流君直播摘要

對抗超乎預期的通膨


原則上金融資產幾乎都是沒有用的,一定追不過通膨,資產性質越接近現金越有用。


  • 一年之內短期債券
  • 貨幣基金或浮動利率定存
  • 國際分散和因子分散能減緩損失



越南 中國 和新興市場


  • 關於要不要投越南: 越南未來經濟不一定會繼續成長,也有可能會衰退;就算未來成長,經濟成長也不一定會轉換成股價成長,因此要賭運氣。過去報酬是越南30指數的00885勝過美股VNM。有興趣可以加投1%的邊境市場(FM)。
  • 關於新興市場比例: 11%(流通性比例)~26%(市值比例)都合理
  • 關於中國股市: 全球分散之外大概外加2.5%的A股差不多。另外A股投美股CNYA(包含稅率和匯率風險)和台股00739,總和成本皆差不多為1%出頭。
  • 新興市場的價值因子的溢酬最好,但是動能因子的溢酬反而是國際成熟市場比新興市場好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投資組合獲利佔比一覽

00646: 佔45% 

台灣50: 0050+006208佔36%

歐洲市場: 00660+00709佔12%

新興市場: 00736佔7.3%

日本: 00645佔6.5%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Vanguard國際總體股票ETF VXUS 10大持股介紹

雖然VXUS平時因為報酬率長年落後美股,一直被忽略或看不起,但其前10大持股組合,都是真。國際明星隊。看到這10大持股之後,難道還不抱緊處理嗎XD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失眠內科共病的治療原則

 

出處:2021台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漫步華爾街


一開始先講結論,現代廣被接受的投資理論,被稱為現代組合投資理論。意思是由不完全相關的資產互相組合,能互相抵銷資產彼此之間的風險。作為資產配置的背後基本原理,是目前投資理論的主流。以超長期來看,資產總績效只與各資產種類的比例有關,與買了什麼標的無關。


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解釋了風險(其實是市場波動beta,我目前不把波動性視為風險)和報酬的關係:資產報酬只和承擔系統性風險有關。如果承擔到非系統性風險,不會增加報酬;如果投資在全市場的標的上,或是將承受的風險範圍擴大到全市場,就能以最小的風險得到最大的報酬。這樣概念的資產性能價格比,表示為Sharpe ratio。

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NEJM文章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理機轉


抗原侵入引發Th2免疫反應
=>引起嗜酸性白血球活化發炎
=>腸壁上皮通透性增加,惡性循環

看了就很像所謂腸漏症的機轉。但是我在講麩質不耐的時候也有說過,所謂腸漏,在現代醫學,其本質應該是可以再被細分解構的。



初步藥物治療


  1. 安慰劑有30~40%的效果
  2. 有幽門桿菌殺幽門桿菌(NNT=15)
  3. PPI(NNT=10), H2RA(NNT=7), 可並用
  4. 有腹脹症狀: domperidone, buspirone(是,你沒看錯)
  5. 抗憂鬱劑第一線只建議TCA(Amitriptyline)
(因為escitalopram比安慰劑還差,但是mirtazapine的表現其實不錯)


如果對初步治療沒有反應


  1. PPI加上H2RA
  2. 制酸劑加上促動劑
  3. 加上心理治療
  4. 以痛為主時: 提高TCA劑量, 加上抗精神病藥物(levosulpiride)或抗焦慮劑(buspirone)。也可以考慮加抗癲癇藥。


我自己的感想


前面殺幽門,制酸劑,促動劑這些,和一般我們治普通胃病的藥物也沒有什麼差別。可能我們平常在治小胃病的時候,都順便治療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成分(不管有沒有做到胃鏡,有時候胃鏡只做出輕微發炎或逆流,其實無法想像有這麼明顯的症狀,我都會考慮同時合併有功能性)。

所以最有差別的應該是,如何選用抗憂鬱與抗焦慮劑。這可以解釋我過去遇到的一些難以解釋的上腹症狀,最後都是用TCA擺平的。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增肌減脂4+2R代謝飲食法/腸內菌文獻 重點整理


最終目標是要營造不易復胖的腸內菌組成,因此在減脂初期就積極引入高蛋白高纖維,但低脂肪的飲食組成,以培養多元化的腸道菌相。並按照極低熱量代餐>生酮>低醣>間歇性斷食>高蛋白的順序,快速減脂之後達到可長久維持的飲食習慣。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富邦台灣中小動能50ETF 00733 分析介紹

00733為台灣股市目前唯一一款動能策略ETF,自107/5/4以來以成立3年,配息日為每年3/31與9/30。計算近三年年化報酬率為13.59%。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漫畫 <投資者Z>觀後感





這是一部架空校園的投資主題漫畫,描述一個虛構的學校都以基金投資的操作報酬來維持校園開銷,而負責操盤的為地下組織投資社,由各學年入學成績第一名的學生擔任操盤手。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現在精神科DSM-V對於安眠藥成癮的見解


作者:林彥安醫師

以前在學校中奠基於DSM-4 TR所學習的成癮概念,主要分成abuse和dependence兩種概念;但是在DSM-5中,addiction/abuse/dependence這樣的概念,卻不再被提及,改以"xxx use disorder"統合稱之。我想這是如果要以DSM-5為架構來描述成癮行為,所需要先建立的共識。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NEJM文章摘要 咖啡因飲料可做為健康生活型態之一

 

作者:林彥安醫師





這一篇NEJM去年的熱門文章(Coffee, Caffeine, and Health),大意是說咖啡因飲料,包含咖啡和茶等等的,主要功能是提神,增強止痛藥的效果,但對於敏感的人容易引發失眠或焦慮感。

除了咖啡因以外還有許多多酚類植化素,對非懷孕者健康上的效應大抵是正面的(懷孕不建議喝):

  1. 增加血壓和降低胰島素敏感性的效果為暫時,喝久會習慣
  2. 有利尿效果,但不會因此脫水
  3. 減少食慾,增加熱量消耗,幫助體重控制
  4. 減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死亡,糖尿病,與癌症風險
  5. 減少膽結石腎結石風險

所以結論是適量飲用咖啡因飲料(每日2~5杯),可以做為健康生活型態的一部份,但還沒有歸入預防疾病正式的建議裡面。不過我覺得這些說法都有個但書,就是不能把加糖飲料算在裡面....大概都要以無糖飲料的標準來看待。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如果你有兩個投資帳戶,可以嘗試讓彼此對做

 




會有這個發想的原因是,如果兩個帳戶採用同樣的策略,當市場條件發生變化時,受到的影響是一樣的,像是下跌就會一起下跌,而沒有彼此互相截長補短的效果,尤其當自己的策略可能出錯的時候,更需要分散風險。


例如說本來我兩個都配長債,結果最近長債崩的時候就兩個一起崩;都同時買台積電,台積電下跌盤整就都一起跌;同時買中國A股,跌的時候也是一起跌。所暴露的風險太過相近,讓不同的帳戶採取不同策略,甚至定期定額時間也分開,更能增加分散風險。


不過幸好,兩個帳戶標的在根本的組成上就有不同

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關於近期宣傳家醫就醫觀念的心得

基層家醫科的定位,民眾非必然買單


第二次在民間公司講這個主題,結果遭受猛烈的炮火回饋。就是民眾不是不利用家醫科這項資源,但是實在因為過去有不好的就診體驗,並非足夠專業到位的醫療水平,導致我們科的基層診所,醫院門診,並不是一個名聲很好的就醫選擇(尤其啊 針對本科該院區服務的直接批評,
我實在很想知道實際上到底是什麼人在何時發生的)。


什麼都先找家醫科的建議,可能脫離現實


對於這些指教,我認為並非子虛烏有,實際上業內水平的參差不齊亦是事實,加上分級醫療制度沒有足夠便利性與誘因,基層診所資源並非俱足的情況下,實在無法一概通用"你一律就去看家醫科診所"這樣過度簡化的建議(實際上有人的住家附近還真的找不到)。

最後是誰來救場?是我過去轉介給我們科一位醫師的服務體驗,讓員工感受到詳盡與效率,才讓大家稍微又有點信心(結論: 品質足夠的家庭醫學服務,實際上取決於業界人士的正確轉介)。其實我一部份也是希望有這樣的正面衝突和對話,我自己才有看見所謂現實的機會。


有品質的家庭醫師,需要推薦


說到底我還是希望民眾能正確的使用家庭醫學的資源,才能更盡善健康照護的品質。如果現實上無差別的家醫科做第一線,不能作為一個大家都認同有效率的選擇,那這個時代正確使用家醫科資源的方式,可能還是要把家醫科當成一個次專科看待:"由專人轉介特定專長"。由醫療同儕推薦該去看哪位家庭醫師,可能是比較容易受到信賴的作法。

事實上,直到我提出推薦本科醫師的名單之後,各位聽眾才開始有安全感。而我也認為能夠這樣和民眾開始進行對話,也是一個能夠改變基層家醫品質,或優化民眾聰明就醫行為的契機。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2021/2/20 家庭醫學部 訓練成果競賽發表會

 

作者:林彥安醫師






該日代表科部報告家醫科的教學成果競賽。這個比賽限時為7分鐘,並且設定20張投影片的上限,要在其中講完十大綱要的重點,在規劃內容上其實是有點挑戰的。

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國民營養健康102~105年調查結果

 

作者:林彥安醫師

從這份資料中可以取得非常多台灣人攝取營養與各類慢性病的統計資料,不過如果什麼都看就會沒有重點,因此會從個人有興趣的調查結果來分析。

關於麩質不耐症(Celiac disease)的相關討論

作者:林彥安醫師

需要來整理麩質不耐症專屬文章的原因:

  1. 最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有延遲診斷的麩質不耐症,如果是我遇到,有很大的機會也會延遲診斷。
  2. 家醫科這種需要看全身性症狀的科,怎麼可以不會判斷這種全身性疾病。有全身性症狀的病在家醫科就特別重要。
  3. 尤其還會長的很像身心症,慢性疲勞症候群,合併一些慢性腸胃道症狀,想到過去我有上述患者可能沒診斷出這個病,就頭皮發麻
  4. 有些人所謂的腸漏症,觀其發病機轉,包含腸道通透性的增加與全身性的症狀,最直接的可能解釋就是患者有未診斷的麩質不耐
  5. 過去診斷一位慢性腹瀉的病人時,我有想到這個病但沒有檢驗可以證實(後來就是直接切片),檢驗的門路可能要多花心思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論肌少症和體重減輕的關係

有位70歲的體重減輕病人回診,在一年之內體重減少了15%,但是基本的檢查除了甲狀腺低下症之外,也沒有其他問題。所以照理來說,這應該是個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雖然握力低於正常值,但不符合衰弱症,經DXA檢查之後確定診斷肌少症。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中國A股是全球股票市場經常被遺漏的死角

在全球指數投資中最容易被遺漏的一塊就是中國股市。中國股市佔VT市值約4.8%,但是這樣的比例和全中國股市市值的佔比10~14%並不符合,應有部分區塊未被納入世界指數中。結果在中國股市版塊中,最常被全市場指數遺漏的部分就是A股。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一談就贏思維19班 心得





這堂課其實在去年年中就已經報名,但因為連續兩次預定上課時間,醫院要求修學份課程,因此報名後延後了兩次課期才能夠上課。想要來上課我想和自我介紹時說的是一樣的:為了在走出舒適圈以外的社會能夠保護自己,和善人結盟,和惡人對抗,所以我需要能和這個社會周旋的技術。


不過課後的體會是,這個班畢竟還是建立觀念的思維班,在上課中藉由實作的方式體會了一些談判所需的心法,但不代表一下課之後馬上就能夠跟任何人對談,內功心法上進步很多,外功上的技能學習還是不足的。不過我也坦然接受此一結果:學習本來就要分階段,觀念有觀念的學習,實務有實務的學習,把結束課程當成是另一段開始,也就沒有問題。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我手上的ETF到底有多少台積電?

長期持有個股,畢竟還是個人比較不敢承擔的風險,但如果是從ETF中持有ETF的成分股,還是比較讓人安心的選擇。以下列出的是我手上所有持有台積電的ETF,和台積電各自所佔的比例。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頂尖名校必修的理性談判課 心得

 



抱歉,對著一本又是過譽的書,我真的要開砲了。

本書只有最後的17,18章可以看,其他的根本就沒有什麼作用

17重點:長期賽局中最佳策略是一開始合作,然後以牙還牙。

18重點:建構理性談判的七大錯誤,三大問題

值得記憶的重點大概是這些。

2021年再平衡紀錄





以往的年度再平衡是在2月,但是今年的2月因為過年假期阻擋交易日,因此提早到1/15來進行。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2020年投資成效回顧





今年是大盤大幅成長的一年,追蹤大盤的投資標的,都得到了比2019年更好的成效,但是沒有跟上大盤漲幅的標的,卻是拖累整體績效的要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