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漫步華爾街


一開始先講結論,現代廣被接受的投資理論,被稱為現代組合投資理論。意思是由不完全相關的資產互相組合,能互相抵銷資產彼此之間的風險。作為資產配置的背後基本原理,是目前投資理論的主流。以超長期來看,資產總績效只與各資產種類的比例有關,與買了什麼標的無關。


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解釋了風險(其實是市場波動beta,我目前不把波動性視為風險)和報酬的關係:資產報酬只和承擔系統性風險有關。如果承擔到非系統性風險,不會增加報酬;如果投資在全市場的標的上,或是將承受的風險範圍擴大到全市場,就能以最小的風險得到最大的報酬。這樣概念的資產性能價格比,表示為Sharpe ratio。


Smart beta


以承受不同特性的系統性風險,換取與市場整體不同的報酬,在特定時期能獲得比市場平均更高的Sharpe ratio。


  • 1927~2017價值因子溢酬4.9%
  • 1927~2017小型因子溢酬3.3%
  • 1927~2017動能因子溢酬9.2%


詳情請見:<因子投資>一書之詳解



因泡沫而起的啟發


歷史上的泡沫,型態都很相似:都因本夢比(無視內在價值而建造空中樓閣)的關係不斷推升價格,但終止於有人開始獲利了結。快速大幅崩盤可能在一天以內就發生(鬱金香,1929股災);股價突然大漲後,很少會平緩的回到相對穩定的價格。


對於這種現象的評論是:投資最重要的不是產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如特斯拉,比特幣,方舟公司的標的),也不是產業能成長多少(大型成長股),而是能不能持續獲利。在題材狂熱之中,最困難的是抵抗誘惑


每一次的市場都會進行修正,雖然修正常常來的不及時或緩慢。總而言之,市場價格一定是錯誤的,人們也看不清市場價格一定是錯誤的這點。


由此可以推導出三項股市有效投資的原則:


  1. 只買高盈餘成長公司(雖然未來盈餘很難預測)
  2. 只在價格低於內在價值時買進(雖然內在價值難以判斷)
  3. 題材有本夢比(題材可以滿足大眾想像)


技術面和基本面


總之兩邊都被酸。


技術面是一種嘗試將股市短期動能具體化的技術。但是使用同一套技術的人一多,市場效率就會讓他無效;而且有時候出現的價格隨機漫步,超出原本型態預料,會讓人錯失漲幅。儘管可出現短期績效,但扣掉進出手續費和稅,就會低於市場平均。


基本面分析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本書提出四個主要因素:盈餘成長,股利成長,風險,利率。反正就是要預測就對了,要預測就會在各種步驟有各種出錯的可能。而且股票的內在價值打從一開始就不可能被精準量化。


總之就是基本面和技術面在某些狀況下都有用,但某些狀況都會變得沒有用。雖然都擁有正確道理,但就是無法為投資人持續創造高於市場的報酬;成果和單純買進持有差不多。



風險平價


對著低風險低報酬率的標的開槓桿,例如對著債券開槓桿。



結論


各種投資理論與技巧從以前發展至今,最後還是著重在消彌不必要的風險,只承擔和獲利有關的風險上。如對風險上的承擔不夠警覺,例如在近期的大跌修正上,就可能會遭到一波帶走的下場。


歷代所發展出的理論或技術,也不能說他們有嚴重的錯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有充足的獲利潛能,但技巧失效,遭他人模仿反制的時候也會陷入困境。例如近期台股常常出現單日的假性上漲動能,引誘當沖投資人入場,盤中再下殺收割,就是技術面遭人模仿反制的困境。


回歸到根本的道理,能夠正確估計的只有超長期報酬,10年以內的短期報酬是誰也無法預測的,投資人的投資能力也需要15年以上才能正確評價,那又怎麼能夠相信對未來數周或數月的市場猜測呢?有了對超長期報酬穩定性的瞭解,才能在面對短期市場反覆的錯誤定價時,仍然不為所動。


回到資產配置的回合,本書作者其實相當推崇新興市場的潛力。因為現在美股的席勒本益比過高,未來的獲利空間小,而新興市場仍是相對低的。常以2000~2009年為例,美股積弱不振的時候,新興市場的部位還是能讓人獲得滿意的報酬。


因此作者相當強調除了美股以外還是要配置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目標就是要納入新興市場。對台灣投資人就是相對來看,如在台股之外將美股納入投資組合,更能提高總資產的穩定性。新興市場的領先國家中國與台灣,在未來可能仍有可觀的獲利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