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以家庭醫學看自律神經失調,及如何做出診斷

 

作者:林彥安醫師





醫學上真正的"自律神經失調"


如果要提到醫學上的專有名詞,自律神經失調(dysautomonia)其實是一群非常複雜的神經疾病。就是真正的自律神經疾病,讓神經系統功能完全異常了。其最常出現的表現,也是我們常聽到的姿勢性低血壓。 

正常的人體,從坐姿或臥姿站起來的時候,用自主神經的生理反應自動提高血壓,提供大腦足夠的血液;而姿勢性低血壓的病人,站起來的時候因為自主神經系統的疾病,失去了提高血壓的功能,就容易造成腦部缺血,頭暈,昏倒。

不過我們平常所認知的,並不是這一群複雜的神經疾病。



家醫科內部常用的說法:身心症


在我們家醫科裡面也有一個很類似的說法,叫做"身心症"。和俗稱的自律神經失調一樣不是醫學上的專有名詞,而是方便大家理解的俗稱。簡單的說就是:心理影響生理.心裡承受的壓力轉變成身體上的症狀表現出來。



從人體神經系統看自律神經的角色







身體的神經系統,分成中樞神經(左)和週邊神經(右)兩大部分。訊號從中樞的大腦和脊髓往下傳,到周邊神經分成體神經和自律神經兩大部分。體神經掌管意識控制的骨骼肌運動,自律神經不經過意識控制.掌管平滑肌與腺體器官等等的控制。





自律神經又分成交感和副交感兩種作用相反的系統。大致上來說,交感神經會讓身體表緊張,副交感神經會讓身體放鬆。我們一般會認為是來自自律神經的症狀, 因為大部分都因壓力=>造成緊張,大部分是交感神經活化的症狀。無論要稱為自律神經失調,或是身心症,這些都用來指一系列因自律神經系統活化=>產生全身不自主反應引起的症狀。





但是大部分時候自律神經只是一個中介傳遞的角色,實際上並不是這些症狀的真正根源。因為上面的神經系統有說到,體神經和自律神經都有更上層的指揮中心--也就是大腦。所以自律神經失調真正的源頭,應該要了解到可能源自於更上層--大腦功能的失調

 

臨床上如果長期都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有蠻大的可能性背後有身心科診斷的疾病,像是壓力性疾患(急性壓力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適應障礙),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等等。在實際面對患者的時候,如果患者能夠理解,以及不排斥正式的醫學名詞,我會希望用身心科的名詞來跟病人說明,我覺得是比較能夠解釋到病症的本質的。


如何診斷患者是"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症"?





有時候有著多重症狀或多重就醫經歷的病人,會自己跟我說:"我這樣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這個時候我會解釋說,這些症狀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我們需要一個一個幫你釐清各種可能性。這些與自律神經表現有關的症狀,主要可以分成四大類的問題來考慮.他們都可能引發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1. 身體疾病
  2. 藥物,物質使用過量;或物質戒斷相關:酒精 香菸 毒品 安眠藥….
  3. 神經系統疾病(真正的dysautonomia):帕金森症(中樞),糖尿病神經病變(周邊)…
  4. 最後才會考慮壓力疾患,焦慮疾患,情緒疾患等問題。

所以臨床醫師還是要做比較仔細的病史與生活習慣詢問.用藥與特殊物質,然後有神經疾病的徵兆的時候要記得去做排除。所以有蠻多情況其實是來自於一般身體疾病喔。


表現出自律神經症狀,實際上是身體疾病


我想先提一個很常被提到的症狀就是—心悸

它的可能性超級多,裡面有多達30%是來自身心症,但也有40%是來自真正的心臟疾病(心臟缺血,心律不整….),也有人會同時出現心臟與身心問題。雖然明明知道心悸來自於身心症的機會很高,臨床醫師還是要認真的檢查是否有真正的心臟疾病才安全。

至於會喘的病人就不用說了,有些根本就是嚴重貧血,我有遇過血紅素5.5的,或者是肺阻塞或氣喘發作。

至於我遇過的實際案例有:

  1. 山地醫療時20多歲的原住民男性,幾個小時前突然手抖/胸悶/心悸/冒汗,檢查起來不像是心臟或呼吸問題,進一步詢問才發現他長期飲酒,但突然停止喝酒三天。因此這是一個以自律神經的症狀表現出的酒精戒斷症狀。
  2. 有一位60多歲的男性半年以來疲倦,失眠,憂鬱,脾氣暴躁,臨床診斷符合重度憂鬱症,但實際上抽血發現睪固酮過低,是男性更年期症狀。
  3. 有一位60多歲女性慢性失眠,情緒多起伏,疲倦,臨床診斷符合廣泛性焦慮症,但實際上抽血發現甲狀腺亢進,甲狀腺有多發性的高活性結節(toxic multinodular goiter),因此不能用焦慮疾患解釋她的症狀。
  4. 有一位70多歲老年男性,胸痛6個月給心臟科,神經科看過都無問題,我臨床診斷為老年憂鬱症,但實際上抽血發現維生素B12極低,實際上是惡性貧血,可能因此合併相關的神經精神症狀。

至於鈣離子異常(高或低血鈣)的病人,也可能會有焦慮,憂鬱,或認知方面的症狀,但是我所遇過的高血鈣病人,大部分都沒有高到會產生症狀,所以都是意外發現的。其他可能很像的內分泌疾病還有嗜鉻細胞瘤(間歇性分泌腎上腺素,引發交感神經活性),低血糖(手抖,心悸,冒汗,以交感神經症狀發出警報)等。


診斷了身體疾病後,就一定和心理因素無關嗎?


按照我們生物醫學訓練所被要求的邏輯,確實是應該按照上面的四大問題分野:身體疾病,物質相關,神經系統,精神科的疾病,這樣做依序排除。但是一旦作出身體疾病的診斷之後,有很多的疾病相關因子確實是和心理層面有關的喔!像是心絞痛,胃食道逆流,偏頭痛,腸躁症….等等,生物/心理/社會的因素都會影響症狀。

我舉三個不考量社會心理因素就不容易治好的疾病:難治型胃食道逆流(一天吃兩次氫離子幫補阻斷劑還不會好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躁症。所以,診斷的時候是應該要盡量小心,像懷疑罪犯一樣懷疑身體的疾病;但治療的時候,就要換個想法,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來治療病人。這也是家醫科訓練過程中所重視的臨床心法。


利用家醫科的資源,增加就醫效率


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要診斷自律神經失調或身心症,要考慮好多問題,做好多檢查或看很多科呢?自律神經相關症狀通常很多很複雜,五個問題就要看五個專科嗎?

其實有專門做第一線各種問題把關的專科--家醫科,運用生物心理社會的診療模式,能幫患者初步判斷許多跨領域的問題,並且有效率地找到就醫或轉介的方向。是在這個連掛號就醫也選擇困難的時代中,能節省時間金錢,與增加看病效率的小訣竅喔。


總結


  1. 身心症要先排除身體疾病
  2. 生物心理社會診療模式能減少誤判缺漏
  3. 善用家醫科就醫可以減少多重就醫


"自律調起來"頻道上的原版節目





相關專業文章


關於自律神經失調的原理,先前已在"抗憂鬱劑治療你必須知道的事"一文中說明過,但現在看起來還是略顯繁瑣,因此本文中採用新的說明架構,希望更加簡化,卻不破壞原本的意思為原則。



  1. 謝謝醫師提供專業的文章!近日小弟有胸悶、心臟痛等症狀,已經看過心臟專科確認無心臟方面問題,打算進一步去家醫科尋求協助!

    回覆刪除
  2. 謝謝回饋給我有所幫助,祝你好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