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機轉
=>引起嗜酸性白血球活化發炎
=>腸壁上皮通透性增加,惡性循環
看了就很像所謂腸漏症的機轉。但是我在講麩質不耐的時候也有說過,所謂腸漏,在現代醫學,其本質應該是可以再被細分解構的。
初步藥物治療
- 安慰劑有30~40%的效果
- 有幽門桿菌殺幽門桿菌(NNT=15)
- PPI(NNT=10), H2RA(NNT=7), 可並用
- 有腹脹症狀: domperidone, buspirone(是,你沒看錯)
- 抗憂鬱劑第一線只建議TCA(Amitriptyline)
如果對初步治療沒有反應
- PPI加上H2RA
- 制酸劑加上促動劑
- 加上心理治療
- 以痛為主時: 提高TCA劑量, 加上抗精神病藥物(levosulpiride)或抗焦慮劑(buspirone)。也可以考慮加抗癲癇藥。
我自己的感想
前面殺幽門,制酸劑,促動劑這些,和一般我們治普通胃病的藥物也沒有什麼差別。可能我們平常在治小胃病的時候,都順便治療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成分(不管有沒有做到胃鏡,有時候胃鏡只做出輕微發炎或逆流,其實無法想像有這麼明顯的症狀,我都會考慮同時合併有功能性)。
所以最有差別的應該是,如何選用抗憂鬱與抗焦慮劑。這可以解釋我過去遇到的一些難以解釋的上腹症狀,最後都是用TCA擺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