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第三年主治醫師的心得


住院醫師的學習階段,你可能是在逐漸的確立並確定你所會的東西;但是當主治醫師之後,我認為反而要開始一一盤點:你不會什麼。我認為就一個專業的執業人員來說,知道自己會什麼,和知道自己不會什麼,是同等重要,雖然我認為後者會更難做到。


知道會什麼,更要知道不會什麼


用比較通俗的方式來說,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若能早年擁有自知之明,我覺得是相對幸運的,因為你對這個世界有更正確的認知。我觀察起來,有些受訓醫師還處於"不知道自己不會什麼"的狀態。不過我覺得這些都是過程,只要持續進步的話,終究會脫離這個階段。


尤其像家庭醫學這種沒有明確分界的科別,特別需要花時間去摸索能力的邊界。我們可能會覺得因為我們什麼都學,所以覺得自己能夠接近所謂的"什麼都會",但是當你去看其他科別的專業領域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會體認到自己對於皮膚科學的了解,或是神經疾病的瞭解,以及對風濕病的診斷與併發症,現代復健科是怎麼治療軟組織疾病的,大概就是滄海一粟的程度。


這就是我拿專科以後就開始講的:有了專業之後,需要的是眼界



眼界是認識他人,回來也認識自己


眼界是讓你正確的認知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當你眼界擴大,看到其他人都在做什麼之後,還能夠認為自己"什麼都會"嗎?。例如說,跟你自己相比起來,讓患者去找別的醫師,是不是更好的選擇?什麼樣的問題,去找其他人不如來看你?這樣交叉比對之下,就會發現哪些部分其實大家都差不多,哪些部分是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然後更重要的是記得別人會什麼,這樣才轉介的好。



我不太行的一些事情


例如說耳鳴吧,在找耳鼻喉科醫師診斷之前,我肯定是無法替患者做什麼的。最多專科醫師排除器官疾病的問題之後,要來做身心症控制,那倒是可以的。至於像血尿,即使能夠分辨出風險等級,也無法在我們科獲得最終診斷,最終還是要到泌尿科那裏去的。


例如說減重治療,我這幾年嘗試下來實在是不太順手,成效和那些減重名醫差多了。這方面我就覺得,自己比一般有在做減重的醫師不如。如果病人動機強配合度高,那成效還是可以期待的;若盡了力還是成效不佳,我就會大方提出讓患者去找其他專家比較好。


其他像是戒菸治療,骨質疏鬆治療,以至於臨場服務,我也都是一般般的程度。



全方面維持的困難,開始縮小自己的能力圈


承認自己的不足看起來像是認輸,但我認為那是專業素養的一部份。這對於認知自己的能力圈是有幫助的。以維持專業能力的觀點來看,在所有領域都維持住水準是不切實際的,即使有可能,那也是窮於守成,無暇精進或專注。到了這個階段,我覺得該要把自己認知的能力圈縮小,不能認為自己在所有領域,都能做到平均水準以上。所以若有自己做起來費力,別人卻做得更好的地方,就乾脆放掉吧;而自己做的比市場好的地方,則要好好的維持與培養。


我覺得縮小個人能力圈的想法,和執行周全性照護的原則並沒有互相衝突。我依舊可以幫患者評估並處置廣泛性的問題,但當覺得自己來的效益比不如讓別人來的時候,那就分出給別人吧,為患者負全責的,依舊是你這位基層照護醫師(primary care physician)。


然後當遇到自己專門問題的時候,你也能足夠專注經營自己的專長領域,那就是自己也是患者的幸運。



過去一年的臨床貢獻





對土城醫院的門診支援從2020/7~2021/6為止,其實也是完整的一年了。最大的影響是把一週的門診次數提升到五節,是有史以來最高的門診節次。之前最多的診次是R3時期的三節,所以促成了住院醫師時期的進步,但是R4就立刻改回兩診。我自己的感覺,兩診其實是沒有進步效果的,只能夠勉強維持。而進入到專科醫師的階段,回復到以前訓練時的三診,也不太能夠有更多進步了。


而自己感覺經過這一年五診之後,比第一年和第二年感受到更明顯的進步,大概今年過年後就沒有先前的停滯感了。不得不說在這種新成立的地區醫院開診,平均40%左右的初診量,訓練效果實在是無與倫比,什麼光怪陸離的事情都會發生。


以下有超連結可以點


在營養知識上的一些累積包含 魚-地中海飲食 的假說,  脂肪肝飲食法 , 國民營養調查 , 4+2R飲食法 等等。身心症方面的一些更新包含 失眠的主題 , 口腔灼熱症 文獻更新, 功能性消化不良 ,以及與一位疼痛科醫師拍了一部關於 自律神經失調的YOUTUBE


另外鑑別診斷中絕不能忘記的就是 麩質不耐症(Celiac disease) ,這也是有夠像自律神經失調的毛病。這個年度的專業收穫也可說是相當豐富。



過去一年的教學貢獻


去年8月錄了一集 米德人物誌 。在 家醫學會 (7月), 北榮家醫 (10月), 和信醫院 (12月)各發表了一場家庭醫學教育的演講。今年2月又在院內的 訓練成果發表會 中代表科內上台,並獲得佳作的成績。也在科內首次分享了一場老人醫學的綜論課程。


依舊擔任著青年醫師委員會的委員,因此邀請了投資YOUTUBER 清流君,在年底的活動來為年輕醫師分享投資的心得。


另外從去年起開始經營的教學門診,對此的運用方式目前尚未完全掌握:約診人太多則教學品質不佳,若約太少又會缺洞或是教材不足,病人難度超過學生太多也很難教學。至於教學內容是要偏重知識傳授還是技能練習,都尚有可琢磨之處。


門診指導的住院醫師數量原本為三位,但是面對本院的龐大門診量實在應付不來,後來改成兩位。



過去一年的研究貢獻




嗯,就是這樣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