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一般族群預防心血管疾病的8大要點


作者:林彥安醫師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是家醫科門診中最常見的基本業務,尤其是初級預防。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的意思就是預防疾病的第一次發生;已經發生過疾病,要預防第二次以後的發生,就稱為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已經發生過缺血性心臟病和腦中風的患者,主要會在心臟內科或神經內科做次級預防追蹤。

而沒有發作過心血管疾病的一般人,需要做的是初級預防,這些民眾就是家庭醫學科主要的醫療服務對象。心血管初級預防需要的醫療知識與介入做為是全面性的,能夠在家庭醫學科獲得完整的服務內容。

這一篇是模仿2019年AHA/ACC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指引的架構寫成的,不過美國的指引並沒有納入減重,因此只有七大項。有鑑於減重科學是當代的顯學與其重要性,對台灣人而言肥胖防治仍然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子題。

衍伸閱讀:Clerk 1 來家醫科,應該要學什麼?


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範圍





心血管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原因是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之後,血中的膽固醇沉積血管內皮中,引起發炎吸引白血球吞噬,形成動脈內皮中動脈硬化班塊。

會發生動脈粥狀硬化的地方,就有相對應的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是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在頸動脈/顱內動脈,就是頸動脈/顱內動脈疾病,將來可能造成缺血性腦中風;發生在主動脈,可能會進展成主動脈瘤,或併發主動脈剝離;發生在四肢就是周邊血管疾病。

另一種和腎功能較有影響的動脈硬化,是位於腎動脈的粥狀硬化造成的腎動脈狹窄,或是其他分支的小動脈硬化引起慢性腎臟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可改善危險因子





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與促發因子種類非常多種,但排除無法控制的因素,以及巨觀影響並不大的因素,一般醫療常規上會關注在改善下列的危險因子上:


  • 與健康促進相關的因子為:吸菸,減重,飲食,運動。
  • 與特殊防護相關的因子為:阿斯匹林
  • 與早期診斷治療的因子為:血壓,血糖,血脂。


一般性的原則為:如有可改變的危險因子或已符合代謝症候群,要進行生活型態改善;如已診斷三高疾病,應優先改善生活型態,並視需要增加藥物治療以達到控制目標。而這樣一組的危險因子控制,在心血管疾病以外,同樣對心臟衰竭的預防與控制,慢性腎病的控制,失智症的預防與控制,與癌症的預防上有正面幫助。

飲酒控制意外的不是心血管疾病預防大項目。過量飲酒對血壓,血脂,腎臟,失智都不利,但在心血管初級預防中不是主要的項目,限酒是歸類在血壓/血脂控制的次項目之中。

衍伸閱讀:2019年WHO失智與認知退化防治指引
衍伸閱讀:慢性腎臟病如何保養?


戒菸





和罹患其他的慢性疾病相比,吸菸的危害比生病更可怕,因此將之列在所有危險因子的第一位。香菸的危害是全身性的。香菸燃燒之後的過氧化物,有毒物質,致癌物質會經由呼吸道的吸收而流至全身,因而產生我們耳孰能詳的全身性疾病與各器官的癌症。

本文探討的是吸菸對心血管疾病的生成。香菸產生的過氧化物會加速血管內皮的破壞,在所有危險因子之中擁有整體上一半的影響力。如果能夠戒除香菸,估計上的心血管風險就能夠獲得減半。有藥物戒菸的需求可以至戒菸門診開立藥物使用。



減重





台灣所定義的肥胖症,是BMI在27以上。不過BMI於24以上所稱的過重,與腰圍寬於男性90公分,女性寬於80公分所稱的腹部肥胖,都建議要開始進行體重控制。肥胖所引起的生理疾病非常廣泛,且肥胖會直接影響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例如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疾病等。

目前肥胖醫學的見解,將肥胖症視為三高危險因子的源頭。而肥胖者三高疾病的治療,應優先考慮進行減重治療,體重的減輕能直接改善血糖,血壓,血脂的異常。而肥胖相關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
 
生活習慣為減重的基礎方式,飲食控制的成效明顯大於運動,但運動最大的角色在於預防復胖,長期來看二者都不可偏廢。過重以上的減重目標建議減少體重5-10%。


衍伸閱讀:2019肥胖防治指引導入工作坊
衍伸閱讀:2019台灣肥胖醫學會北區研討會心得
衍伸閱讀:睡眠呼吸中止症,該怎麼開始治療?


飲食





健康飲食的好處是全面性的。優良的飲食型態已經確認能顯著減少心血管因子的風險。其中以地中海飲食最為有名,但同樣強調天然食材,低度加工,與高纖維的得舒飲食與麥得飲食,也能有相近的效果。不過以台灣人而言,能夠遵循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我個人認為在兼顧台灣飲食文化的前提下,就已經相當不錯。相關說明請參閱下列文章。

衍伸閱讀:2018年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引
衍伸閱讀:一次看懂三種經典健康飲食--地中海/得舒/麥得飲食


運動





運動對健康的好處是全面性的。規律的運動習慣已經確認能顯著減少心血管因子的風險。完整的運動處方需要包含有氧,肌力,與伸展運動三者的組合,且要有中等強度,持續時間達每周150分鐘以上,或高強度每周75分鐘以上。如無法達成,替代方案則應採取動態的生活型態,在日常生活作息中盡量累積一般身體活動的活動量。


血糖控制





在三高疾病中,糖尿病對於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權重最大。高濃度的血糖會產生多量的終端醣化代謝產物(AGEs),會加速動脈硬化與全身器官病變。若以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為標準,正常血糖的範圍為100與5.6% ,糖尿病的對應數值為126與6.5%。但是高於正常血糖值的心血管風險已經開始上升,因此不能到了糖尿病的範圍才控制血糖,而是進入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100~125, 糖化血色素5.7%~6.4%)就要積極控制。

在糖尿病前期的控制方法為:減重,減醣減量與高纖飲食,規律的運動習慣,有需要可以加上自費的預防藥物metformin。到了糖尿病範圍的控制方法,則以上述非藥物治療為基礎,再視需要加上降血糖的藥物。

65歲以下患者的控制標準為糖化血色素小於7.0%,65歲以上患者的標準是小於7.5%,如因高齡功能或認知受損,餘命有限,多重疾病或無法承受積極治療的狀況,可視情況放寬至8%~8.5%。為了同時控制其他為危險因子,血壓控制標準為<130/80mmHg,低密度膽固醇標準為<100。低密度膽固醇控制達標後,第二目標為要求高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完全正常。

衍伸閱讀:糖尿病個案實戰班初階 心得
衍伸閱讀:糖尿病,怎麼吃?
衍伸閱讀:一秒圖解降血糖藥


血壓控制





高血壓因為增加動脈血管內皮的張力性損傷,會加速動脈硬化的進行。正常血壓的標準為小於120/80mmHg。台灣的高血壓標準為130/80mmHg以上。兩者之間的範圍稱為高血壓前期。

高血壓前期的治療為減鹽,每日鈉攝取量為2-4g以下(約一茶匙);減重;限酒(每日男性14克,女性7克);得舒飲食或相近的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中等強度每周150分鐘,其中有氧運動的降壓效果比阻力運動更好一些。

高血壓控制則以上述非藥物治療為基礎,視需要使用降血壓藥物。統一血壓控制標準為<130/80mmHg

衍伸閱讀:血壓降到130/80的真相


血脂控制


血脂控制的主要目標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的膽固醇)。LDL內的膽固醇(LDL-C)是形成動脈硬化斑塊的主要成分。




LDL-C的控制標準依各人情況而異。美國心臟醫學會的最新建議主要集中在40~75歲的無病族群,應該計算10年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ASCVD 10y risk)以決定治療計畫。若風險在7.5%以上則應該要進行降膽固醇藥物治療,不足7.5%則以非藥物治療為主。降低LDL-C最有效的非藥物治療為飲食控制:減少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的攝取,並多攝取纖維素。





在各種高風險族群中,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與慢性腎病的控制標準。按照台灣的2017年的降血脂指引,糖尿病LDL-C要<100,慢性腎病則是在100以上開始控制。

另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的膽固醇)越高,則與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除了糖尿病以外,HDL-C不在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的控制目標之內,因此不建議用藥以直接提高HDL-C的數值。但仍可以藉由限酒,減重,飲食(堅果類與深海魚類),運動,更換藥物等方式,提高HDL-C的含量。

除了糖尿病以外,三酸甘油酯不在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的控制目標之內。但若合併其他的血壓/血糖/血脂/體重異常,而進入到代謝症候群的定義範圍,則代表患者的體質已經進入心血管疾病的疾病前期(會致病的是高三酸甘油酯背後的體質,而不是三酸甘油酯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除非三酸甘油酯高於500需要立即用藥減少急性胰臟炎的風險,此時要做的不是藥物控制,而是用非藥物治療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各項因子。

衍伸閱讀:高血脂的治療


化學預防--阿斯匹林


阿斯匹林是獨立於其他危險因子,能單獨產生心血管保護效果的藥物。其藥效能夠減少血管內皮的發炎狀態,以減少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是長期服用阿斯匹林會增加腸胃道出血與顱內出血的風險,因此需要衡量患者的利弊給予建議。

根據2016年美國預防醫學工作組的建議,10年心血管風險10%以上的族群,50~60歲使用阿斯匹林的好處大於壞處而建議使用;60~70歲好處與壞處大致同等,因此要考量患者個別的風險給予討論與建議。

2019年美國心臟醫學會則建議40~70歲的ASCVD高風險族群(無特別指定風險範圍)可考慮使用,70歲以上與有出血風險的患者則不建議使用。因此以阿斯匹林作初級預防,臨床上應仔細的注意其適用條件。

衍伸閱讀:2016 USPSTF阿斯匹林做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


統整知識:"代謝症候群"的定位在哪裡?


傳統的預防醫學知識告訴我們:"代謝症候群"是心血管疾病的"疾病前期"。但是這份指引中並沒有提及代謝症候群的角色,那要怎麼樣將這一份理解,統整到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的架構之中呢?我認為解決的方式在於,認知到代謝症候群的重點在於"生活型態改善"。

代謝症候群=生活型態改善

代謝症候群又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我個人的理解中,代謝症候群就是有胰島素阻抗的體質,然後再從胰島素阻抗衍伸出各種血壓,血糖,與血脂異常。而代謝症候群的體質,就是會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體質。對於胰島素阻抗的體質,主要的治療是非藥物治療,也就是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減重5~10%等等。所以代謝症候群的處置精神,已經以減重/飲食/運動的概念融入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概念之中;以上的非藥物治療方式都是為了從根本上改善代謝症候群,生活型態改善正代表了了代謝症候群的治療精神。


結語


自從我主張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為家醫科佔比接近一半的主要業務之後,我才發現挖了一個好大的坑給自己跳。當學生真的問我心血管初級預防要念什麼書的時候,我也真的開始心虛了,因為這一個大主題下的每一個子題都非常的複雜,直到要把每一個主題診斷和治療的細節都搞得很清楚之後,才能說你能夠掌握這個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
 
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是五年級醫學生做得來的
我只是想讓他們知道家醫科的學問一點也不簡單而已
 
不過,我終究還是寫了這篇文章,以便當有人再度跟我要資料的時候,有一篇統一的概論可以參考。就結果來說,我還是做了和AHA/ACC一樣的事情:先探討高血壓,後探討高血脂,最後將所有的相關知識彙整起來,變成一套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
 
我想,這也是一個家醫科專科醫師訓練養成,具體而微的過程。在寫文的過程中,我到處引用我寫過的所有相關文章,從疾病治療到預防介入到健康促進,連結了我部落格文大半的版面,最後證實,這些東西是可以聯繫在一起的。




上圖中所沒有明確提到的為限酒,不同的指引分屬在不同的子項目。美國的指引是寫在高血壓的非藥物治療,歐洲是歸於營養的一部份,台灣的指引則是單獨成為獨立章節。可見不同指引對酒精影響的強調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