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2019年亞洲肌少症工作組指引更新(2023/5/4改圖)


作者:林彥安醫師




今年初更新了亞洲肌少症的指引,相對於過去幾年都在看國外的文獻,現在有亞洲地區的更新,相信更能符合台灣人的需要,也提出了更簡易的篩檢方法喔。

本文在2020年9月增修的同時,加入了一些研討會的資料,嘗試更清楚的說明指引為何這樣修訂的前因後果。

指引更新的前提


  1. 診斷條件調整成適合亞洲人的切點,因為亞洲人天生脂肪多,肌肉少。而且亞洲人女性肌肉量不太因為隨著年紀而減少,會隨著年紀掉肌肉量的主要是老年男性。
  2. 不談歐洲指引所謂的次發性肌少症。本文將肌少症縮限定義成存粹"年紀"相關的疾病,其他疾病引發肌少症的情況並不討論(儘管我認為次發性才是臨床上最容易遇到的情境,而且要反過來找出和肌少症相關的疾病)
  3. 不談歐洲指引所謂的急性肌少症。因為這是急性醫療要注意的問題。
  4. 不談sarcopenic obesity, osteosarcpenia等組合性的名詞,因為亞洲的文獻很少。
  5. 將社區與醫院的診斷情境分開討論,加入了在社區方便使用的條件。
  6. 重視實證為本,像之前流傳用雙手為小腿的篩檢法,不足採信。


雖然本文的一大特色是將診斷情境分成社區篩檢和在醫院接受其他醫療來討論,不過因為個人認為雙方其實有很大的重疊,一起講也沒有關係,所以反而嘗試統整在一起變成一個共通性的原則,以下分成三個步驟:


 1. 個案篩檢


本文建議下列族群需要做肌少症的篩檢(將社區與醫院照護合併):

  1. 有老年症候群的人
  2. 慢性疾病如:心衰竭,肺阻塞,糖尿病,慢性腎病等
  3. 純粹做社區篩檢

以前的篩檢工具主要是靠問卷,但本文提出了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就是量小腿圍:男性小於34或女性小於33公分,就要安排進階檢查。這個數值是將台灣日本韓國三地的數值統合起來的結果,我個人覺得這是本文貢獻最大的創新。
 

2. 品質評估


肌少症要同時符合肌肉質與量低落,品質的檢查就是握力或體能表現。不過測握力(切點18/28kg)需要攜帶握力計;或是用6公尺的步行速度測試(切點1 m/s),這個在門診一般是沒有空間做的。所以我自己更推薦在門診或居家,使用坐姿站立五次這個測試(切點12秒),代表下肢肌力,可以說是最不受環境限制的檢查法。而且經過回測之後發現,12秒正好對應著走路速度1 m/s這個切點,可說是合理的替代檢查,
 
如果握力或體能任一為不合格,在社區就被稱為"可能肌少症",要進一步測量肌肉量以確定診斷。
 

3. 測量肌肉量


主要看現場方便取得什麼儀器。可以使用身體組成儀(BIA)或雙能量X光(DXA)測量肌肉量,在醫院做DXA需要自費。黃金標準原則上還是要用DXA,但是能使用X光的地方有限制,所以還是開放了BIA的檢查切點,只是需要有multi-channel BIA以提高檢查品質。如果肌肉量確實也過低,就確診為肌少症;握力/體能/肌肉三項都過低,另稱嚴重肌少症。
 

肌少症的ICD-10診斷碼怎麼打


M62.84


有效的介入還是靠運動


純營養介入的成效不明確,補充什麼胺基酸的都是邊緣性的成果。真正要有明顯的改善,不是運動合併營養,就是純運動介入。針對肌肉增長的藥物治療試驗,都得到了增肌的效果卻沒有增加力量,如果肌力沒有增加,那生活功能上就還是繼續承受肌少症的不便。

增加肌力還是只有運動訓練這個方法,但相關的運動處方尚不明確。因為現在也沒有關於運動介入的明確指引,我認為運動介入的方式和治療目標目前就還是先個人化設計。

營養介入沿用其他普遍的共識,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1.2~1.5g/kg。1.2g/kg這個數值,在我國每日飲食指引中,只要熱量設定在1500Kcal以上,就一定會達到(我認為這個意思是,在急性醫療的場域,給餐醫囑熱量要開到1500Kcal以上),所以一般用均衡飲食的原則去安排即可。

反之,如果熱量不滿1500Kcal就會不足,要進行內部調整:豆魚蛋肉類每日一定要固定五份+早晚各一份乳品類。這讓我想起:乳品類也是方便的蛋白質來源,如果餐食的蛋白質不足需求,是可以善用乳品補充的。使用天然食物或補充品以達到蛋白質需求的效果,是相近的。



關於肌少症如何控制達標


目前沒有已驗證過的標準。

因此沒有像三高慢性病一樣,有明確的控制達標切點。就連可能合併有缺乏的維生素D,都沒有一致的建議應該要補充至多少。因此相信這樣的標準,都還在發展當中,也應該有真實的需要才是。因此以目前證據不足以提出建議的狀況,還是嘗試先訂定個人化的治療目標,是比較實際的方法。


結論


這次的診斷流程經過整理後,覺得比去年歐洲指引更加簡潔優化,並且納入了小腿圍與坐姿站立法等方便的檢查法,相信在臨床實戰上會更加的快速方便。這次指引的精神,其實並非想要把肌少症獨立成一個疾病,而是要把肌少症的介入觀念合併到原本慢性病的治療中,肌少症只是老人眾多共病的其中之一。相信這也是對應到臨床上最常見的照護需求(肌少症=運動訓練為基礎的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