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醫生,我應該要吃什麼?


作者:林彥安醫師






每次當門診病人問起"怎麼吃"的問題時,我覺得去年出的這份指引總能提供一個全面性的好建議,是國人研究營養攝取時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同樣的主題,我也在不同形式演講的場合分享過四次,現在將演講的內容精要化為網路文章,以便更有效率的傳播知識。




雖然近年網路上和市面上總是推行許多五花八門的飲食法,但我認為越是這種百家爭鳴的時候,常常無從判斷誰的說法是對的,越是需要正本清源,所以在這個時代建立基本觀念反而重要。均衡飲食就是各種飲食法的基本觀念,我認為無論是主打健康飲食的地中海,得舒飲食,近年名聲較大的低醣,生酮飲食,或是醫療上常常運用的糖尿病飲食,其實都是從基本的均衡飲食衍伸出來的變化種。

只有瞭解了基本觀念,你才能透徹其他飲食法所主打的精髓所在,正確無誤的吃到飲食法的建議,而不是只懂得皮毛就本末倒置。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減重的情境。以前我總認為減重就是叫病人吃少一點,吃低熱量飲食就好了,但假使吃了不正確的食物,就算吃少熱量還是會偏高,形成所謂的"我明明就已經吃很少還會胖",事實上其實是"你明明還在吃高熱量或好吸收的東西",甚至讓減重藥物發揮不了作用。要先學會吃對東西,吃少一點才會有用,甚至減重藥物才會有用。




要了解這份指引的內容,請大家把國中小學學過的六大類食物知識拿出來(雖然是很早期學的東西,但是如果學正確,真的是終身有用)。簡單的可以分成:醣類,蛋白質,脂質,蔬菜類,水果類,最後是奶類。當然這些年來很多食物類別的名稱都已經變更,如圖中名稱所示。

醣類/蛋白質/脂質這些能夠產熱的營養素稱為"巨營養素";主要由蔬菜類,水果類所提供,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這類不產生熱量,需要量又很低的營養素稱為"微營養素"。至於纖維素比較特別,雖然不產生熱量,但是含量相當多,而且是屬於醣類,應該要屬於巨營養素,但是因為不產生熱量,個人將之與其他的微營養素並列較為相似。

在排列順序上也依據我的個人看法做了變更。例如說奶類於原文應是列於三大巨營養素之後,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喝奶類,奶類也不是食物中絕對必要的組成。但是奶類的營養組成讓它地位特殊:同時含有三大巨營養素,與維生素,以鈣質為主的礦物質,是全能綜合性的營養(只欠缺纖維素而已),所以放在所有食物的最後一類強調其綜合性。

所以我的體會是,奶類是全能型的食物:人類剛出生的一段時間都喝奶類,衰老無法進食時也是管灌奶類。可見奶類能做為管灌營養品的基底,相信是來自於它營養本質上的優勢。


全榖雜糧類





醣類/主食類目前改稱為"全榖雜糧類",是為了要強調天然來源與未加工的澱粉食物,用以取代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精緻澱粉食品。目前建議全榖雜糧類佔主食類的份量為1/3。簡單區分為穀類,雜糧,薯類,豆類等。

除了米麥之外的穀類食物包含薏仁,燕麥,藜麥等等。其中建議攝取保留自然原型的全穀類食物較佳,全穀類的意思是保留整顆穀類營養的穀類製品,例如稻米類的糙米,小麥類的全麥麵粉製品,能攝取較多膳食纖維,維生素,植化素等營養。全麥麵粉製品如全麥麵包雖然定義上為全穀類,但因為經過精緻加工,我個人認為並不如未加工的穀類一般推薦。
 
常見的雜糧類包含玉米,南瓜等等,雖然吃起來比較甜,如果有控制份量也沒有問題。爆米花因為用整顆玉米製作,也是屬於全穀類食物,不過因為有高溫烹調與加上鹽油糖的過度調味,我個人認為營養價值可能不如其他未加工的全穀類。

薯類是植物富含澱粉類的根莖類食物,如番薯,馬鈴薯,芋頭等等;這裡的豆類則是澱粉含量較多的豆類種子,如紅豆,綠豆,花豆,蠶豆,皇帝豆等等。


豆魚蛋肉類





蛋白質食物依據飽和脂肪的含量區分攝取的優先順序:黃豆類,海鮮,蛋,肉類。因此目前按照順序命名為豆魚蛋肉類。

雖然目前沒有充足的證據指出,攝取過多飽和脂肪與心血管疾病與較高的死亡率相關,但較多的脂肪還是會提供較高熱量,以後也可能會出現其他脂肪攝取與疾病相關的證據,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依然與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相關。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還是比較保守與保險的建議。

飽和脂肪主要來自動物性脂肪,因此大豆類植物性蛋白質含飽和脂肪最少,豆乾與低加工豆腐都是不錯的來源。但是高度加工的大豆製品如油炸豆皮,素肉等等可能含有較多的鈉或其他添加物,相信會抵消植物性蛋白質的好處,因此個人目前只推薦低加工的大豆類食物。

魚類泛指海鮮類,如蝦,蟹,烏賊,墨魚等。飽和脂肪低更含DHA/EPA等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提高食物中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因此僅次於黃豆類,為肉類食物中的首選。

目前我國並沒有特別限制蛋的攝取量,一般健康人一天一顆蛋並不會過多,但心血管疾病或高血脂症患者會建議一天要少於一顆蛋黃。

肉類是蛋白質食物中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一類,但是雞鴨等白肉還是比豬牛羊等紅肉有更少的飽和脂肪,白肉的優先度依然在紅肉之前。如果想要盡量減少脂肪的攝取量,去皮,去肥肉,去內臟都有幫助。

肉類食物最大的陷阱就在於加工,包含加工肉和油炸。加工肉如肉燥,火腿,香腸,絞肉,含有許多額外的添加物,如鹽油糖等,對於減肥非常不利自不待言。經由植物油油炸過更是含有氧化的反式脂肪,直接造成動脈硬化與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油炸類與反式脂肪食物還是最需要少吃的類型。


特別提醒:蛋白質類食物對尿酸的影響





本指引並沒有提及食物對尿酸濃度的影響,因此特別沿用2016年台灣痛風治療指引作為說明。在蛋白質類食物中會升高尿酸的主要為海鮮(海蜇皮,海參除外)與肉類。植物性食物豆類製品與菇類並不會升高尿酸,簡單的說,注意肉類食物即可。其他會升高尿酸的包含啤酒和果糖。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油脂類的常見食物也能分成加工與未加工兩種。加工型的油脂類就是各種精緻的食用油,包含動物性或植物性的油脂;以及由這些純化油脂再度加工製成的醬料類(或反式脂肪,雖然國內已禁用,但是自己還是要小心);天然原型的油脂包含堅果類與含油多的種子類;酪梨雖然是水果,但是因為油脂含量多因此歸類於油脂類。

至於動物性的油脂,多藏在肉類食物中,這點已經在上面的豆魚蛋肉類食物討論過。

雖然攝取天然原型的油脂能夠獲得額外的維生素,纖維素,植化素,不過精製食用油才是我們日常最常攝取的油。建議以植物油為主,並以一份堅果種子類取代一份食用油是可以的,多攝取會造成熱量過高。

我個人認為油脂類最大的陷阱,在於二次加工製成的醬料,我們會不知不覺吃進的熱量通通在這些地方。例如早餐店的三明治,蔬菜沙拉用的沙拉醬,以及麻醬,沙茶醬這類的調味料。反正含油的醬料通通有問題就對了,我現在吃SUBWAY都只加橄欖油,沙拉的醬都只加一半。麵包與吐司的製程,很多地方也會加入精緻油類,甚至是反式脂肪,因此烘培店賣的商品幾乎全部都有問題,減肥請避開,高血脂請避開。避開危險且隱而未見的醬料與油脂來源,絕對是減重一族的必備知識。


蔬菜類





蔬菜類其實包含了植物很多部位的器官,都可以作為蔬菜。例如


  • 根:根菜類
  • 莖葉:葉菜類,海菜類
  • 花:花菜類
  • 果實:果菜類,豆菜類


菇類雖然不是植物,但因為纖維素(其實應該是:多醣類。纖維素是植物體才製造的物質)豐富也被歸類於蔬菜類。

蔬菜類主要的營養素是纖維素,其餘還有微營養素的維生素,植化素,礦物質等。若蔬菜類攝取不足,靠高蛋白增肌的效率也會變差,可見蔬菜類確實是不可或缺的營養。


水果類





因為同樣來自於植物體,水果類和蔬菜類的營養成分大致相仿,但最大的不同在於糖分。這個組成讓水果成為會提供熱量,提供碳水化合物,在升糖能力上和澱粉類旗鼓相當的食物,也因此高血糖患者一定會需要衛教限制水果份量。

我覺得"植化素"大概是這幾年來被炒作的最明顯的營養素。植化素不提供熱量,但也參與人體生化反應,因此應該要歸類於為營養素。大部分都是植物體所生產,抵抗大自然氧化力的抗氧化劑,常常存在於耀眼的外果皮顏色中。因此在營養效果上,常常也是朝著抗氧化劑的方向來炒作(抗氧化,防癌,抗衰老,美容...其中大豆異黃酮是與雌激素相仿的功能)。

也因此如果想要攝取到較多的植化素,果皮薄且顏色鮮艷的水果,如蘋果,桃子,李子,葡萄,其實是建議不削皮連皮吃的。水果的外皮也比果肉含有更緻密的纖維素。


乳品類





以前的奶類現在改稱為乳品類,是因為並不只有乳汁才算,加工奶製品包含優酪乳,優格,乳酪等等也是。除了醣類蛋白質脂肪三合一綜合性的巨營養素,我想最大的特色就來自於鈣質的提供來源(不過若不吃乳品類也是有許多鈣質來源,像是高鈣豆製品,杏仁,黑芝麻,深綠色蔬菜等)。

這類食物中最大的陷阱就是添加糖,因為調味乳有加糖,優酪乳有加糖,優格還是有加糖。因此若有人宣稱要以吃優格來減肥,可能要算一下自己會吃進多少添加糖類。


整體建議





因此這就是我國對於六大類食物攝取的原則建議,實際的份數需要對照自己的身高體重去查表。不過不管體重如何變化,蔬菜,水果,乳品類的建議下限份數都是不變的,由此可看出這三種就是我們一般人最容易少吃的東西,即使為了減重而吃低熱量,這些也都不能少。

另外可以發現這份建議中完全沒有過度加工的食物存在。沒有麵包,沒有速食麵,沒有香腸,沒有肉包,沒有水餃,沒有關東煮。因此這份指引的態度非常明顯--吃天然低加工的食物就對了。吃天然食物,你目測就可以知道份量;吃加工食物,你永遠無法掌握吃進了什麼東西。




這份指引推出後不久,國健署又推出了我國版本的"我的餐盤",讓大家方便掌握每餐各類食物的份量:

  • 全榖雜糧類:至少1/3為未精製
  • 豆魚蛋肉類:一掌心大,按照優先順序選用
  • 蔬菜類:和主食類一樣多
  • 水果類:一個拳頭大
  • 堅果種子類:每餐一茶匙,或一天一個外帶塑膠湯匙大小
  • 乳品類:早晚各240ml或等分量的其他乳品類(市售最小瓶的鮮奶為230ml)


加工食物就一定不能吃嗎?


近年原型食物的觀念廣受鼓吹,包含這次的飲食指引也採納不少原型食物的原則,但是並非加工食物就一定不能吃,畢竟食品工業的進步也為人們的飲食安全帶來不少保障。以下雖然是輕加工的食物還是能被推薦食用:

  • 黃豆加工品:為了方便攝取優良的植物性蛋白質,傳統豆腐,豆干,輕加工豆皮還是可以的,但二次加工以上的黃豆類製品可能含有更多添加物,個人就沒有這麼推薦。
  • 精製食用油:食用油一定要提煉精製過才能用啊...連這個都限制就太過度了
  • 發酵乳品類:經過乳酸菌加工後,優酪乳,優格,乳酪等。主要要注意糖的添加量,如果選擇低糖製品,也是能夠攝取到高濃度的乳品類營養。發酵乳品類也是地中海型飲食的乳品類主要構成,個人認為沒有必要過度限制。


除了這以上三種食物之外,其他都要以天然低加工為選用原則,這樣你的飲食觀念就能獲得100分了!




衍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