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基層診所跑龍套駐診心得


作者:林彥安醫師

除了醫院的家醫科門診以外,去年獲得了在基層診所駐診,每周一診共九個月的機會。對長期經營醫院門診的我來說,是全新的體驗與收穫。

我在醫院的門診做什麼呢?


要知道醫院與診所的不同,就要先了解日常在醫院是什麼樣的醫療型態。我在醫院的門診,主要是經營三種型態的患者:


  1. 無法區分是何種科別的疾病,來家醫科尋找答案
  2. 多重問題或多科就醫的病人,來家醫科尋求整合
  3. 長期慢性病的控制,附帶減重諮商與治療


由於醫院的長處是檢查設備完整,因此選擇運用多樣化的診斷工具,是醫學中心的家醫科滿足就醫需求的一大利器。


我在診所都看什麼病呢?


在診所很少有主動求診的慢性病,大多是已經在追蹤的慢性病回診,或是感冒,腸胃炎,肚子痛等急性病的初診,由多至少如下:


  1. 慢性病回診領藥
  2. 初次診斷的各科常見疾病,以胃炎,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為大宗
  3. 感冒,腸胃炎等急性病人


由於醫療可近性的提升,帶來又急又快的病人型態


在醫院遇到的病人,大多是屬於發生緩慢且持久的症狀。常是經歷數周或數個月的症狀不退,比較少發作幾天就來醫院掛號的,這時候就會先花點時間求得精確的診斷,再給予正確的治療。

但由於診所方便就醫的特性,有些又急又快的症狀,可能只是發生幾天,病人為了尋求快速改善,就會第一線選擇在診所就醫。除了感冒,腸胃炎之外,大部分也是直截了當可以做出診斷的疾病,用藥較容易立即見效。

但是如果是以腹痛為主訴,原因往往就會變幻莫測。輕則只是便秘,重如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等,不立即處置就會有麻煩的急症,都在我手上出現過,收到醫院的轉診回覆確定診斷。還有人是不想去醫院,想要在診所治療復發的大腸憩室炎,這我也嘗試幫他開口服抗生素,進行保守的治療。

我想腹痛是除了胸痛之外,在診所需要在腦中大大響起警報的症狀。


可得的診斷工具有什麼不同嗎?


心電圖和X光在本診所都可以做,這點與醫院相似但病人比較不需要等。也有抽血櫃台但是不能抽急單,不能當天看報告。

超音波是我在醫院沒機會用來檢查病人,卻在診所可以隨手使用並多加練習的儀器。腹部超音波與甲狀腺超音波都累積了數個施作與發報告的經驗。超音波也是在檢查急性腹痛時相當有用的工具。

此外診所也能做胃鏡與大腸鏡,可以選擇麻醉或不麻醉,這就需要由腸胃科醫師來進行。


醫療團隊成員有什麼不同呢?


這點就是要讚揚基層診所在經營跨職類團隊的便利性。我原屬單位的家庭醫學科,並沒有編制其他的醫事人員,若門診病人需要營養師等等諮詢,就需要轉介給別科單位,跨單位與其他醫事人員溝通也並不方便。

但在診所中除了跟診護理師之外,還有糖尿病衛教師,減重衛教師,戒菸衛教師等等,治療疾病時醫師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輪流去和病人建立關係,個別發揮不同職類人員的特長。由於彼此在同一個場所工作,能更密切的進行意見交換等等。我覺得以組成跨職類團隊服務來說,診所團隊是比醫院更有效率的運作模式。

說到家庭醫學科需要組成的跨職類成員,我覺得實在太多了:減重與慢性病控制需要營養師,戒菸需要戒菸衛教師(嗯,這個應該是我目前合作最密切的人員),衰弱復能需要物理治療師,身心症需要心理師,居家醫療管理需要護理師。

在傳統的醫療模式下,家醫科醫師都習慣於自己單打獨鬥,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所有事情,但是很多必要的專業介入,又是醫師的身分無法善盡的。如果我們真的視周全性醫療為自己的專業與特長,那家庭醫學科發展的下一步,應該要積極建立跨職類團隊,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長,進一步提升整合性照護的素質。

整合性醫療已經是各科的趨勢,每個科別無論是病房,手術房,或產房,都有建立自己的團隊,才能充分發揮屬於各科的專業。那家庭醫學科當然不能自外於此,我們有屬於自己的執業場域,建立自己的團隊,就是擴展自身的力量,才更能彰顯家庭醫學應有的價值。


簡單的結論


診所並不是我的主要執業型態,我也沒有在社區深耕,所以也無法說已經掌握了基層醫療的發展與生存之道。以下是我在基層幼幼班的簡單心得:


  • 有急性的症狀,就可能是炸彈
  • 能夠常用超音波真好
  • 要好的整合性/周全性照護,就要有自己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