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你沒有聽過的指數投資課程

 

作者:林彥安醫師





你是否聽過"市場指數長期必定向上"這樣的說法呢?你對這樣的說法深信不疑嗎?這是用來支持指數投資信心的信念嗎?實際上,沒有一個指數投資的大師講過這句話。而我也認為,用歷史中的指數向上趨勢來理解,很容易忽略過程中的下檔風險,導致過度樂觀的態度;我認為正視下跌的存在,用承受風險的角度來理解指數化策略,是更為恰當與接近學術兼實務本質的。

事實上,指數大師的著作常見的起手式都是:




雖然股市過去的歷史報酬為不爭的事實,但將時間線拉近後,微觀的波動起伏卻十分顯著,謂之兇險。而處理風險的方法論,我認為才是指數投資方法論的精髓。




雖然股市長期年化報酬為5~8%之間,但光有這種認知遠遠不足,因為單一年度的報酬離散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上漲的多頭年份報酬大多為20~25%之間;下跌的空頭年份大多為-20~40%之間。在長期的股市歷史中,三年出現一次負報酬是稀鬆平常的事。因此如果腦中只有平均報酬,就會對於在某一年獲得接近40%跌幅的負報酬毫無概念,造成完全的想像力不足。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用承擔風險取得報酬





每本著作對風險的定義都有所不同,這裡引用<投資金律>中的說法,將風險分成短期與長期兩種。短期風險意指三年之內出現最大跌幅的可能性,長期風險是投資長期報酬的變異不確定,造成財務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

能夠藉由分散投資去除的稱為非系統性風險,例如個股,單一產業,單一地區或國家,承受這種能被分散的風險沒有報酬補償。而無法被完全分散的稱為系統性風險,也被稱為市場波動性beta,承受這種風險,市場會給予無風險利率以上的補償報酬,稱為風險溢酬。此一描述風險與報酬的關係,稱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承受系統性風險的下跌是有報酬可拿的,所以對一般個別散戶理論上的最佳投資策略,就是用低成本只承擔系統性風險,不要承受非系統風險,就能獲得最好的風險報酬效益。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指數化投資或被動投資,其有效性的背後原理。

指數化投資由以下三大要素組成:

  1. 低成本:較低的投資費用與較高的投資報酬直接相關。
  2. 買進持有:能與基本面與技術面分析的報酬不相上下,但成本更低。
  3. 全市場:只承擔系統性風險以取得市場報酬。




無論美國或台灣的股市上漲幅度都超過房地產指數,是因為房地產受到單一產業的非系統性風險影響,因此股市承受的系統性風險取得了更高的報酬。



世界的指數投資建議


  • VT/VWRA(英股ETF)
  • VTI+VXUS(這個組合的中小型股較多,且總費用率也較低)

因為國際股市風險比較高,清流君建議不要將國際股市配置超過60%,以免整體風險過高。約翰伯格本人則認為不需要分散到國際股市,國際應該在20%以下,<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也認同此看法,認為中等以下資產的投資人不需要分散國際。不過就只承擔系統性風險的角度來看,我個人認同VT的國際配比是合理的。畢竟Vanguard今年分析未來十年美國股市的報酬最低,國際股市會每年勝過美股3%以上。

我個人的另一個偏好是:不建議把國際股市的區域繼續拆分,除了標的數增加較難管理,一定有部位績效比較差看了也很難受,不如眼不見為淨包在一起。我個人有加買中國A股ETF,因為A股在目前的國際指數中比例都不足,要額外配置才算對全市場完全曝險(=純系統性風險)。

衍伸閱讀:


台股的指數投資建議


  • 0050/006208+0051: 這個組合涵蓋台股全市場79%,建議市值比例為65:15
  • 006203: MSCI台灣指數有上市上櫃股票,可涵蓋台股全市場73%。。

我個人強烈建議純買台股的投資人再加一支S&P 500 ETF 00646,最起碼把風險分散到美股大盤去。這也與柏格與墨基爾建議單投美國股市的見解相符合。至於其餘國際市場的台股ETF成本皆>1%,不能符合低成本持有的原則,因此現在已不推薦。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分散投資與資產配置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為資產配置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結合不完全相關性的資產能夠降低風險。這樣的分散投資體現在國際分散,股債分散,房地產或因子投資等等。




作為長期與股市低相關的資產,債券是最常用來與股票組成投資組合的標的。主要有綜合債券和美國公債兩種選擇。綜合債券的殖利率較高,但也附帶有信用風險;美國公債則是只有利率風險,且與股市的相關性較低。原則上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行,我個人是不想承擔信用風險因而選擇美國公債。




考慮換匯與海外匯出的費用,短期債券扣除成本的獲利划不來;長債雖然預期報酬高,但利率風險相當純(=升息會跌很慘),高度的波動性不適合不熟悉債券風險的初學者承擔。因此在刪去法之後,也只有存續期間為中期的綜合債券或公債可選。綜合就選美國的BND或世界的BNDW,美國中期公債就選成本最低的VGIT。

然而人們對於債券經常有著許多誤解:

  • 債券是安全高穩定資產,不太會賠錢=>債券和股票一樣是風險性資產,有風險就有可能下跌,而且短期的波動性絕不可小看。
  • 股票和債券一定反向=>其實股債的相關性會隨著時間而變動,有同向有時反向,長期來說是低度正相關,但絕對沒有股票下跌債券就會漲這種保證。
  • 現金可以取代債券配置=>現金可以降低整體波動(降低beta值),但無法取代債券部位有正的預期報酬
  • 能夠接受全股票的風險就不需要債券=>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可投資時間。如果你的預期投資時間在20~30年以上,選擇全股票組合是合理的,因為超過20年的持有時間會幫你消除大部分的股票風險;但如果投資時間在5~20年之間,股票仍然可能賠錢,且難以預測股票部位的終值,最好是需要加入債券部位以提高最終報酬的確定性。

也有人會嫌棄說:配債券/國際市場根本就沒有用啦!今年還不是股債齊跌,國際齊跌,說好的分散風險呢?

其實這樣說完全是沒有錯的,因為股災的時候會讓各種資產之間的相關性快速增加,所以一時之間真的會什麼都在跌。但股債組合的保障並不在於短期,而是中長期的報酬穩定性;而國際分散在持有3.5年以上,就會開始發揮避免單一國家股市表現不好的風險。

因此要認清短期的資產波動確實是無能為力,但長期的報酬穩定性,是可以藉由分散和平衡來達到的。如果哪天美股或台股不行了,你會慶幸還有其他的分散部位來穩定整體。




因子投資是一個考慮可以加入資產配置的部位,但並非必要。畢竟因子也是一種集中特定風險的投資方式,沒有保證能夠取得比完全分散風險的全市場有更好的成果,且品質較好的因子基金都是主動式管理,這會拉高主動投資的比例和費用而有所隱憂。有吸引力的地方在於小型價值股與全市場相關性較低,是在債券外另一個有助於分散投資的部位。

美股運作良好的多因子ETF為VFMF,英股的已開發市場多因子ETF則有JPGL,台灣在今年推出了兩檔多因子ETF 00905與00912,實際內扣成本與後續的樣本外測試表現值得觀察。加入因子部位的合理期望是進一步分散風險,取得較高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相關細節請參照<因子投資>文章。

衍伸閱讀:債券的獲利因子
衍伸閱讀:<因子投資>心得


資產配置入門範例





美股就直接VT+BNDW/VGIT。特別喜歡房地產的人可以加入房地產信託基金,但是走勢和股市不太相同,大幅落後股市的時候要能夠堅持下去。股債比可以選擇8:2~6:4,30歲以下+可投資時間極長的話9:1也可以考慮。

台股就建議006208/006203選一個。006208(內扣0.35%/全市場65%)成本比較低但006203(內扣0.45%/全市場73%)範圍較廣,兩者報酬是都差不多。建議至少分散到美股加上00646。現階段的低波動部位建議搭配2-3%的台幣網路活存即可。哪邊有2%以上的高利活存可以參考柴鼠的影片整理

不過可以看到台股配置的試算總成本還是略高於美股,應該說是遠遠不及美國本土ETF提供的低成本優惠,因此美股(英股)還是長期投資比較優良的選項。

衍伸閱讀:REITs 房地產信託基金在資產配置中的角色


經過時間考驗才有成果





前面講了這麼多紙上談兵之後,我認為重頭戲是從這裡才開始。

因為能不能夠長期執行,始終才是指數投資成功的關鍵。首先,整體組合會賠錢一點都不奇怪。因為股債是長期投資用的資產,短期波動性原本就無法預測,還會賠錢只是代表你持有的時間不夠長而已。美股大盤要20年才不會賠錢,全球分散要15年,多因子分散或債券要10年。但是如果你採用股債分散組合,在5~10年之內就會因為分散投資的穩定性,帶你進入到不會賠錢的境界。




因為長期投資報酬的不確定性,短期用錢的需求就需要另外安排。這是最近上市的書籍<被動投資學>提供的看法,需要準備兩桶不同的資產配置,分別使用不同風險報酬的標的。

以下是屬於短期投資的範圍。長期投資之前需要先準備好半年到一年的生活用預備金。另外可以根據個人需求準備一些當作安全邊際的緩衝現金,這筆獨立於備用金之外的現金可以隨時投往任何用途,代表著你立即的財務自由度與選擇權,如果可以承受all in長期投資的人就可以不用。

如果用錢需求在五年以內,例如買車,買房,結婚,小孩教育等等,就不能放在短期報酬不確定的長期投資,而要放在報酬較低但重點是低波動的存款裡面。如高利活存的額度不夠,可以考慮定存或貨幣基金。

至於長期投資的資產配置要堅持到底,有三個要素:

  1. 持續單筆投入:預期報酬高於定期定額
  2. 買進持有:勝過所有動態操作
  3. 定期再平衡

再平衡的用意是恢復原本的風險暴露設定,主要的目的是控制風險和降低波動性。可以設定每季,每半年,每年,或資產類別偏離5%的時候操作。也有人建議單一部位下跌25%的時候也可以。但是太過頻繁的再平衡沒有好處,因為這樣就無法充分利用市場動能與均值回歸的交替來買低賣高

衍伸閱讀:


真的要來面對大跌熊市了


首先要幫自己做的心理建設是:只要你承擔的是系統性風險,市場一定會給你報酬!所以根本不用怕系統性風險的下跌,跌的越多就會還你更多。

最能抵抗下跌風險的要素,一是持有時間,持有越久風險越低,有賠錢就繼續增加持有時間;二是本業現金流,只要你的工作收入越穩定,可支配所得越高,就能持續的在低點累積本金,反而有利長期報酬。資產配置的影響力反而我認為是不大。保留安全邊際的現金,或是將現金加入資產配置(漫步華爾街有這樣推薦),也對自己的信心有正面的幫助。

前面提過的短期風險就是:三年之內的最大跌幅。但我個人認為只要不賣出,最大跌幅根本就不算風險,在低點賣出才是最大的風險!天底下哪有明知是坑還去踩這種事情,所以千萬別出場,記得買進持有的報酬才是最高;出場了你也不知道要在哪買回來,反而確定實現了長期虧損。

至於對過度下跌的部位攤平,越跌越買,是個好的策略嗎?實際上越跌越買是危險的,因為會一直放大虧損部位的比例,反而讓風險放大。真的想額外加碼,就利用跌破25%時再平衡,或偏離5%時再平衡,恢復原本的比例就好了。這也驗證了再平衡是有助於控制風險的策略。



結論





利用指數化標的只承擔系統性風險,並加入其他資產組成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就能夠很有效率的承受風險來得到報酬。剩下的就是要通過長期的時間考驗才能取得成果。


謹記:持有時間越久風險越低,現金流越好越能承受風險。

再平衡則是因為不會常做,是最需要多年的時間建立的習慣。

祝各位在指數路途上的投資人,都能善用以上的提醒stay on course!



其他指數投資心法文章


2016 綠角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指數投資其實很難

一句話講完投資經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