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

債券的獲利因子

 




最近很多人在批評長債的時候可能都忘了一件事情:在債券的定價模型之中,唯一有用的就是期限因子。不管你是買IEI/IEF/VGIT,全部都是吃到期限因子,全部都會吃到利率風險,只是因子的強弱有所差別而已。承受期限因子風險,是有正的預期報酬的,所以只要別人拿的住,其實你也沒辦法批評別人什麼(最大的風險就是拿不住,在持有期限之前賣出)。你只能批評長債取得的Sharpe ratio不夠高。

以訂價模型的角度來看,比較理想的債券投資方式應該是指針對期限因子曝險,而不投資違約風險,所以公司企業債通通可以不用。也就是可以不用投資綜合債券,只要投資公債就好。但目前沒有單一投資先進市場公債的標的,折衷的方式是只投資美債,但缺點是無法分散單一國家風險。所以投資全世界綜合債券,就變成分散投資國際先進市場公債的另一種折衷。




我覺得選擇債券還是一種對於個人價值觀的體現。

  • 追求最小通膨風險的抗通膨國債
  • 追求最小波動性,但犧牲報酬的的短期公債
  • 反應供給需求關係,但會受到升息打擊的長債
  • 在波動性與利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的中期公債
  • 完全不做主動選擇,分散於全市場的綜合債券

另外有的人就是要全股;也有人主張可以用台幣存款取代債券,這可以獲得穩定性但就沒有資產增值的效果;也有人使用生命周期投資法,這是不使用債券的;而風險平價理論中反而要對債券開槓桿。在這麼多價值類型之中,你終究還是得選擇一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