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從清流君的影片,討論買房的各種個人化考量





對於清流君最近發的片子,雖然可以只討論房子作為金融資產的價值,但是很多人提到房子在金融資產以外的效用,仍然是一個置產的充分理由。

影片建議的直覺解讀方式


要先注意的是,本次比較是房屋五倍槓桿 vs 股票一倍槓桿;而且是單一地區不動產比較已經分散化的指數化投資。

因為買房的槓桿,一開始有較高的本金讓資產增長,但是隨著時間房會降槓桿(=本金一直變少)。而股票的較高報酬,本金複利會逐漸追上房屋資本利得。

最後在30年之後,房屋已不帶槓桿時,過程中本金沒有持續投入甚至遞減,就會毫無懸念的被股票持續投入的總資產追過。

清流君的文字解讀版


房子的非金融效用不用討論


嗯,自住房的個人效用無庸置疑。

這個效用的大小實際上取決於個人的社會心理狀態和價值觀。像對我來說扣除機會成本後,自住房的效用接近0,且與其買房收租我不如去投資證券。但是對有些人來說成家的效用,固定居所效用就是無可取代。這些都是對整體人生很重要的個人化價值,所以這部份不用討論。


房子的槓桿前報酬不用討論


如果要單就金融資產討論,房地產槓桿前的報酬率低於股市是定論,扣除租金報酬率之後更不起眼,單純以房價指數論差距為4%,所以槓桿前也不用討論。


槓桿後:未來槓桿的最佳倍率未知


主要的問題還是回到槓桿後的成本效益問題。
清流君在片中已經討論過很多持有房地產的成本問題。

但是要不要槓桿,要多少槓桿,就是一個很個人化的問題。像我衡量自己的現金流.就算買自住房也不會開五倍槓桿,大概三倍差不多。雖然我個人沒有排斥金融槓桿,但是三倍以上槓桿是不容易納入我的個人考量的。




雖然我沒能一一檢視清流君做的EXCEL圖表細節(在租金上租房讓步給買房很多),但大致上看起來在30年內股房是沒有跑出特別差異的。只是如果用過去10~15年的台灣房價上漲幅度,來判斷五倍槓桿就是有利策略,那其實是落入後見之明的盲點:因為你不知道未來的環境是對幾倍槓桿有利。

這是正2社團就已經釐清過的問題,所以五倍槓桿也不構成買房未來優勢的理由(除非你能正確預測未來的最佳槓桿倍率)。就算要引用生命週期投資法,也不建議使用2倍以上的槓桿。只是就股房槓桿前報酬差距大概4%來看,30年內應該不會有顯著差異,所以有人認為還要比較執行難度的問題。


個人執行策略的難易度


有的人連指數投資都沒辦法跑完的,我奉勸就直接去買房吧。對於沒辦法完成投資策略的人,買房無疑就是唯一可行的最好選擇,因為你也不知道財產能放哪(總之不會是定存和儲蓄險),人生不可能會有更可行的策略了。


對於有選擇權的投資人


對於有投資觀念的人來說,單一房產無法避免非系統性風險的影響,且一般人不可能像投資客有一樣好的選擇條件,所以作為金融資產的報酬穩定性會低於能夠分散風險的標的。

這個時候就要看金融+非金融整體效用,對個人而言效用足夠買就是合理(對,還是要用經濟學觀念來解,而不是純投資學);效用依然不足的,就選擇那個人能夠完成的最好策略。


我個人直覺結論


房屋可以當作會增值的商品,但就投資學來說硬吃非系統性風險,沒有分散風險的能力;即使使用五倍槓桿,作為投資標的而言也沒有效率。以個人最大利益而言,還是商品歸商品,投資歸投資,投資就用完全分散化的指數化策略,會更有效率。

除非無法執行有效率投資策略的人,那另當別論。


其他房地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