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彥安醫師
高血壓的監測與診斷
現在台灣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收縮壓在130,或舒張壓在80mmHg以上(二者其一)。也就是說如果你有高血壓,代表在家量到的血壓會高於130/80mmHg。這同時也是高血壓治療要低於的目標。
7=連續量7天(至少要連續4天)
2=每天量兩次
2=每次至少兩次平均
這個做法以在家的血壓測量為標準。如果在醫院測量,有的人會出現"白袍高血壓",使血壓高於家裡測量的數值,此時就要以家裡的讀數為準。
另一個SOP就是量血壓的標準姿勢,才能確保得到的血壓數值是可靠的,診斷或藥效的判斷才不會有誤差。
診斷次發性高血壓
藥物也是常見引起血壓上升的因素,例如:
- 中樞神經的藥物,以及酒精,咖啡因等等。最近在台灣上市的新減肥藥Contrave,因為作用在腦部食慾中樞,也可能會有升高血壓的副作用。
- 感冒藥當中,消炎止痛藥,鼻塞藥和甘草止咳水都可能升高血壓。某些中草藥也是。
- 荷爾蒙製劑,類固醇等固醇類藥物。
- 抗癌標靶藥物,與其他免疫抑制劑,紅血球生成素等。
次發性高血壓疾病常見的前三名為:
- 睡眠呼吸中止症
- 腎動脈狹窄等腎血管疾病
- 原發性高醛固酮血症
總體大致上可記為為:
- 腎臟3(腎上腺/腎血管/腎實質)
- 頸部2(呼吸道/甲狀腺)
- 大動脈1
需要治療疾病本身才能有效控制血壓,但有些像是慢性腎臟病是不可逆轉的病變,即使經過治療也會比其他的狀況還不容易控制。
非藥物治療
如果血壓不到140/90mmHg,且同時沒有器官損傷,可以先以非藥物治療控制。口訣為S-ABCDE,其中以得舒飲食和有氧運動的降壓效果最好,阻力運動倒不一定需要。
2022年新增的觀念是:
- 酒量有根據基因型做出不同建議,但原則上就是不要開始。
- 喝紅茶/綠茶也可以降血壓。
- 太極/瑜珈/冥想等神經正念性運動,都有不錯的降壓效果。
第一線藥物治療與調藥建議
如果非藥物治療不能控制達標,或初始血壓在140/90mmHg以上,或剛診斷就發現有器官損傷(腦眼心腎血管),則要開始進行藥物治療。
第一線高血壓藥物包含ABCD四種,如果距離控制目標小於20/10mmHg的話(目標130/80而言,就是未吃藥<150/90),可以使用一顆單方,或二合一複方藥吃一半(尤其是對副作用敏感的衰弱老人)。
其他狀況一率從二合一藥物開始。
如果第一步的藥物治療不達標,調整技巧為:
- 效果不夠長就改長效(不過目前常用的血壓藥大都長效,這條不一定會用到)
- 如果晚上血壓正常,但早上過高,可以改成晚上吃,以完整控制睡眠到早上時間的血壓。
- 可以換另一種藥,增加劑量,或加另一種藥。
一般來說不同種類的藥預期降血壓幅度相同,劑量加倍多降壓2/1mmHg,加另一種多降壓10/5mmHg,改善的效率有所不同。
關於如何減藥
有時候因為季節天氣的變化,需要做藥物的增減。如果吃藥後血壓已經小於控制目標20/10mmHg(一般來說是<110/70),或者是出現低灌流症狀,可以開始減藥。每次從其中一顆藥減半顆開始,經過兩個禮拜之後才能繼續下一步減量。
最近遇到一個低灌流的狀況是:有病人只要收縮壓低於130就會頭暈,也有在用藥期間昏厥過(後來發現有頸動脈狹窄),這樣甚至需要在未達標之前減藥。
難治型高血壓和第二線治療
如果第一線血壓四種藥物中,使用三合一治療還無法控制達標,稱為難治型高血壓。但有一些假性的難治狀況需要排除:
- 白袍症
- 血壓測量錯誤
- 藥物物質引起
- 非藥物治療是否確實?
- 用藥遵從性如何?
- 藥物是否劑量不足或有不適當的組合?
以上皆排除之後才能確定為難治型高血壓。
確定為難治型高血壓之後,第一步是如果還沒用到利尿劑(D),先用上足夠的利尿劑,再進行第二線藥物治療,口訣為MαO。
- M=醛固酮受體抑制劑。難治型的第一線用藥,優化利尿劑的效果,為但腎功能差不能使用。
- α=攝護腺肥大的用藥,同時具備降血壓效果。
- O=之前沒用到的其他血壓藥。例如中樞性或周邊性血管擴張劑,第一線沒用到的乙型阻斷劑,心臟衰竭用的ARNI(效果優於ARB),甚至是降血糖用的排糖藥(=利尿劑),也有約半顆降血壓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