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2022年投資狀況檢討





結果唯一有賺錢的資產是高利活存。雖然投資市場失利也落後大盤,卻也達到了預定的財務目標,可以說是戰術上失敗,戰略上成功。


總體成績


總複合年化報酬率為-11.6%,總體資產成長7.2%。關於個別組合的複合報酬率:

台股為-16.6%。原因是拿15%長債和超過>1/3的台灣ETF,這沒辦法。

美股為-11.4%。因匯率變動,以台幣計價則約為-6.4%。

其中美股在年終時帶有1.05倍的槓桿。以同樣的定期定額策略相較,美股組合以AOA為標竿落後2.3%,以VT為標竿落後約0.5%。說到底今年美股資產配置並不是為了熊市設計,再加上今年的股債雙跌,分散投資的效果並沒有體現在緩和下跌上,反而比大盤跌得還多。



美國股市:大幅領先市場


不論是價值+動能的組合,或VFMF多因子組合,都大幅勝過VTI 13%以上,顯示因子分散在股市資產中的有效性。



國際股市:整體落後市場


如果單論價值+動能的效果,勝過VXUS 1%左右,扣除投資成本後也能算是值得。但是增持的中國A股(-25.2%)與台灣股市(-30%),包含在國際整體計算之後,會落後VXUS 2.8%。A股和台灣的部位是明顯的敗因,因子的那一點優勢,被單一國家的虧損所翻盤。



債券部位:大幅落後市場


我使用的是25年以上國債與7~10年國債,今年損失達-33%.與整體美國國債相比,落後近20%,在佔15%比例的債券部位之中,幾乎抵銷掉美國因子投資的優勢。今年期限因子的落後表現,最為限制了股票部位帶來的績效。



主動投資部位:比例極小但嚴重虧損


佔1.5%的ITA獲得7.8%以上的逆勢上漲,唯一的妥妥正報酬,但無助於彌補1%左右加密貨幣基金的大幅損失。因此主動投資也是落後市場。總體而言雖然美國因子投資所佔的25%大幅勝過指數,但長債與國際組合佔了25%卻是落後。加上加密貨幣的影響,使整體績效難以大盤齊平,並不適合在空頭中發揮長處。



關於台灣股市的投資策略


經過這一年的觀察,我認為最好的台股ETF是國外的產品:富蘭克林的FLTW,內扣也是地表最低的0.19%。績效排除匯率的影響後,更是勝過所有國內熱門的市值加權ETF(006208/006203)。


除了不能直接換回台幣的問題,要額外投資台股似乎沒有不持有FLTW的理由。其追蹤FTSE台灣指數,但受到capped index(權重上限指數)的限制,所以最大持股台積電的比例在20%以下,績效絕對會偏離市值加權,但反而讓今年有超額報酬?目前我還不肯定capped index會是台股最好的選擇,不想要capped index的產品就還是只能選國內的。


目前沒有台股全市場的原型ETF,但是有追蹤加權指數的期貨,以及追蹤期貨的ETF:加權指數正2。帶有槓桿的商品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但對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完整追蹤加權指數,槓桿和不配息是附加的好處。這方面我選擇內扣最低的00675L,而且比同樣追蹤加權指數一倍的006204還便宜一半,加權指數當然選正2。在此一選擇之下,目前沒什麼理由去加買以前看好的0050/006208/006203。


因此我個人的見解:國外選FLTW(capped),國內選00675L(正2)。因為指數的邏輯不同,我自己是各收一點兼作分散。當然如果沒有想要額外增持的話,就保持VT/VXUS/VWO就可以。



關於中國市場的投資策略


仍以大範圍國際指數為主,增持A股指數(00739/CNYA)為輔,以達到接近中國真實的市值比例,但沒有讓我看好到拿超過實際市值的比例,我目前的部位還比真實市值的11.4%低了許多(大概5%左右?)。


在看過一些研究素材之後,發現中國市場最有投資價值的,並不是市值加權指數,而是短期動能,低波動因子,價值與品質這些因子指數。足見中國的投資市場還有許多未開發的潛力,且有很高的機會有長期超額報酬。中國市場現在那麼大,而且有美國投資公司(Vanguard, S&P....)進駐,我覺得遲早會有,等到這些因子產品上市的一天,我才會額外增持,達到中國市場的理想曝險比例。


目前我個人的建議是:在VT以外持有的比例要少到不在乎的程度,並等待機會的來臨。



個人感想


關於2022年,我更願意將之看做加強版的2018。2018那一年也是整整跌了一整年,在其中我因為下跌期間跟著加碼,最後部位過度放大而停損,以及有ETF直接下市。但如果那時有堅持的話,2019底我就都會有滿意的報酬,所以有時候就會想著,如果再來一次2018該怎麼辦?那便是2022了。

關於股債雙跌,我也願意將之視為2020的再來。在市場走勢最極端的時候,我受不了同時無量下殺,債券無法擋住股票下跌而自己也崩盤了,在3/19之前放棄賣出的不是股票,反而是債券部位。雖然到今天的價格來看,那時候賣出反而是高賣了,不見得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總是沒有盡到指數投資人買進持有的義務。所以有時候就會想著,如果再來一次2020該怎麼辦?
那便是2022了。

2022繼承了跌一整年與股債雙跌兩個特點,雖然有些人會認為股票的跌幅根本沒有什麼
是,在跌到30%以前我確實也覺得還好,但對股債配置來說,就是一個40年來不預期的跌幅了。而我資產配置的績效與穩定性又相當仰賴於債券部位,加上我在2021又高買了,只要債券一崩盤就是給我致命一擊。

而這個致命一擊很快就來了。我承擔了數倍於2018/2020的部位(因為all in的教誨),但是我從頭到尾沒有賣出任何一股ETF,因為我也想看看,不管狀況多慘,堅定持有一開始設定的組合到最後會怎樣。而結果就是台股24%下跌,A股18%下跌,新興市場的第一二名雙雙殞落,以美股帳戶來看各是30%和25%的下跌。債券也是30%以上的下跌,夠致命一擊了吧?

但是結果還活著,總體資產上升7.2%,達到財務目標。以結果來說,戰術上失敗,但戰略上成功了。測試到了債券最慘下的結果,突破了2018和2020的心魔,在我的投資生涯的初期佔有指標性的成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