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2020/11/11科會 王姿允醫師演講-當肌少型肥胖症遇上腸道微菌





我雖然帶了筆記本,本來覺得有可能不會動筆,但是最後竟然抄了兩頁半的筆記!因為資訊量實在是太龐大了!


以前對腸道菌的認識





以前依稀就有學過腸道是第二套神經系統,而且其中存在的腸內菌,甚至會發出訊號與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交互作用,也就是腸道菌可以影響我們的感覺與情緒!


其他如益生菌在急性腹瀉的治療運用,在幽門桿菌治療的輔助角色,或是濫用抗生素對於腸內菌的傷害與致病,都略聽過一些。但是都是隨機性遭遇的片段性的知識,從來沒有機會有系統性的學習這門學問。



腸道菌分成好菌和壞菌





雖然課堂中介紹的菌種沒一個聽得懂,但是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把腸道菌分成好菌與壞菌:好菌就是益生菌,壞菌就是大腸桿菌等會致病的細菌。


好菌種與壞菌種的存在與腸道內部的環境息息相關,長期吃好的食物,菌相就會往好的菌種移動,且菌種多樣性增加;長期吃不好的食物,就會往壞的菌種移動,且菌種多樣性減少。





但是這兩種移動傾向是不公平的。好菌相容易被壞飲食改變成壞菌相;壞菌相卻不容易被好飲食改變。所以一旦腸內菌相變壞,都需要靠比較長久的飲食習慣改變,才能恢復到接近原始狀態的好菌相。



腸道菌相與肥胖之間的關係





又是用最簡單的解釋,腸道菌相會藉由免疫反應影響肥胖狀態與體重增加。


飲食=>腸道菌相=>免疫反應<=>肥胖/容易增重





大致上就是壞菌相會傾向讓體重增加,好菌相能夠容易減重,也就是所謂的易瘦體質。如果想要達到有效的減重,就不得不考慮飲食對腸道菌相改變的影響,因此能夠選擇的飲食法選項,其實是有限制的。



能夠介入腸道菌相改變的治療方法


最容易想到的是益生菌,但補益生菌實際上不可行,因為能夠商品化經口補充的菌種是有限的,更多在腸內的必要菌種及所需要的多樣性,無法經由外來補充,只能提供環境營養讓它們自己長起來。


之前相傳言之鑿鑿的外來糞便菌相移植(就是很多人會拿來開玩笑的吃糞便)也不可行,因為不知道同時引入其他的腸道菌基因會有什麼負面影響,搞不好引入他人基因的同時,也同時引入了其他致病基因,導致得不償失。


唯一可行的移植法就是自體菌相移植,因為自己混自己的基因是最安全的。就是把自己早年的健康菌相糞便保留起來,等待以後菌相惡化的時候治療使用。





除此之外,臨床上當下就能夠實用化的治療就是飲食法。主要的原則就是高蛋白,高纖維的飲食,同時做到低油脂和低碳水。天然植物的纖維素和特定的蛋白質氨基酸,都是養出好腸道菌相的好原料。


補充好油並不可行的原因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腸內菌相的效果為中立,但飽和脂肪全部為有害,不管哪種來源的油脂,一定混有一定比例的飽和脂肪,所以脂肪都不可靠,所以油脂也要少。


植物性蛋白質對長菌的效果優於動物性蛋白質(原因也很好想像,因為動物性蛋白質自帶飽和脂肪),但是動物性蛋白質才有leucine胺基酸,為長菌必要原料之一。因此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都要有,只是要以植物性蛋白為主,動物性提供足夠的leucine胺基酸後,就全部用植物性來補。


講者與有提到牛奶是否適合。答案是不適合,因為酪蛋白不適合讓人體吸收或給益生菌利用。而奶類的蛋白質品質也介於紅肉類和植物性蛋白質之間,一般營養充足的話,補充奶類除了攝取鈣質之外,是不會有特別好處的。


衍伸閱讀:奶類與健康



有腸內菌觀念下的減重治療禁忌事項


所以由高脂肪構成的生酮飲食也就不可行,因為對腸道菌相有害(生酮飲食本來就不適合長期使用)。講者也反對切腸切胃的手術治療,因為會破壞腸道環境。由給予GLP-1促進劑的減重治療也可能會有問題,因為可能會抑制上游控管GLP-1作用的腸內菌。



錯誤的減重方式造成的不良後果


人類的減肥極限是每個月減掉3~8kg的脂肪,如果超過了這個數字,一定減掉了超過脂肪以外的東西,像是肌肉。如果是用減掉肌肉的方式減肥的話,會落入復胖之後越減越胖的循環。


所以需要在減脂期以較高的蛋白攝取減少肌肉流失。甚至,許多斷食激進減重的人,最終得到了肌少症,甚至是肌少性肥胖症。





運動對減脂的效果非常有限,主要還是要靠飲食控制(飲食95%運動5%)。而且無氧運動沒有減脂的功能,只能增肌(飲食80%運動20%),但是在胰島素阻抗尚高的狀況下,胰島素的功能薄弱,還太胖的時候做無氧運動也是增不了肌的。


因此講者建議最佳的健身運動時機,在於減少體重10%之後再開始,恢復的胰島素敏感性會更有利於增肌。先以高蛋白高纖維減脂,後再加上無氧運動做增肌



天下正確的飲食觀念都是共通的





  1. 以腸內菌相的觀點來看:要高蛋白,高纖維,低油脂,低碳水
  2. 以台灣均衡飲食指引來看:原型植物性食物為主,蛋白質1.1g/kg/d,飽和脂肪越少越好
  3. 以魚-地中海飲食來看:原型植物性食物為主,動植物蛋白質都要,肉食要以海鮮為主


無論有無腸道菌的觀念,天下營養學問終歸有不約而同的一致性。(要高纖維優質蛋白質,盡量不要飽和脂肪)


衍伸閱讀:台灣每日飲食指引 魚-地中海飲食



對於專業人士終身經營的啟發





由這次的教學與王醫師所展示的學問體系建構,我得到的最大心得是:這就是一個成功在肥胖醫學、營養學、腸道菌、老人醫學,等多數學門這種成功聚焦的典範。天下學問如此多且廣,專業人士如何兼顧廣度以及深度的需要?很多人都說,還是需要靠「聚焦」。


而其中一個答案,就是從數個寬廣的領域,擷取各自共通的部分,從彼此的交集中繼續深化。不斷取交集,不斷聚焦,如此一來,每一次的向外增廣見聞,反而都能幫助聚焦的領域更為精進。


有為者亦若是也。



想要進修腸道菌知識的推薦回顧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