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發想是來自於我今年初對於投資市場的一個領悟:我們在投資方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包含預備金,保險,現金存款,分散投資,資產配置,股債搭配,因子投資,再平衡,通通只為了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降低風險(而不是為了提高報酬)。既然我們在行為上把投資風險看得這麼重要,那第一個最實際的問題就是:該怎麼定義風險?
在我看過的投資經典著作中,描述風險最好的書是 霍華馬克斯的<投資最重要的事>,有著整整三個章節的超大篇幅。而且讓我得到一個結論:沒有人有立場批評別的投資人「不懂風險」。因為明明就沒有人能懂。連霍華馬克斯都不敢說他懂,有誰敢說懂?再小心的投資人還是有可能因為運氣因素爆炸。
從經典的論述談起
這點還是從白紙黑字的經典來談。<漫步華爾街>中所謂的風險,是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裡面的市場波動性beta。亦即,承受市場波動才能獲得報酬,高風險高報酬裡指稱的系統性風險,其實指的是波動。而<投資金律>卻沒有這樣寫,書裡覺得風險很難被定義且說法不統一,勉強要分可以分成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兩種。短期風險是指: 三年之內的最大跌幅;長期風險沒有講明,留待讀者一個思考的空間。由此可見,同樣是投資經典,對風險的描述也是不一樣的。
在這裡我和<投資最重要的事>的意見相同。我認為市場波動性其實不是風險,波動是波動,風險是風險。如果要提到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時候,我會選擇用市場波動beta這個詞。
風險難以定義且需個人化
到這裡我認為可以開放的說,既然對於風險目前沒有統一的說法,可能要每個人去定義出自己在意的風險。像我覺得波動性不是風險,短期最大跌幅不是風險,但長期低報酬是最重要的風險。因為投資長期的對手是通貨膨脹,為了降低波動性輸給通膨沒有意義。像是如果我為了維持整體低波動性,而幫自己配了40%的SHY,那沒有意義。
"低風險"資產並不存在
所以我認為沒有所謂的低風險資產,只有"低波動"和"低報酬"資產。因為低波動資產一放長就會輸給通膨,反而是高風險;能夠長期勝過通膨的資產(實際上會高波動).才能降低長期低報酬的風險。所以BND/BNDW/IEF都不是所謂低風險資產.都是會下跌的風險資產,貨幣基金/定存/活存/也不是低風險資產,因為長期會輸通膨。
不過後來我發現這種講法不完全對,安全的低報酬資產確實是有的,那就是抗通膨公債,能夠起碼給你追上通膨率的報酬。
釐清投資策略對沖的是何種風險
所以我覺得要搞清楚自己的投資策略,是為了降低什麼"風險"而存在的
- 例如說國際分散,就不是為了降低短期最大跌幅,而是為了降低單一國家長期低報酬的風險
- 例如說股債配,也不是為了短期的股債相關性,而是為了對沖長期股市熊市的風險
- 因子分散,是為了降低單一因子失效的風險
現在債券跌得稀巴爛造成的短期低報酬,其實是為了避免整體組合的長期低報酬.用於控制長期風險的方法,不必然能控制短期的損失。要有這種層面的理解,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克服,國際同跌,股債同跌帶來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