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

<投資最重要的事> 心得(2022年更新)

 


好書推薦】2019 年,我最有收穫的10 本好書|重拾讀書之路- Frank Chiu



投資的常識往往告訴我們:高報酬來自高風險。但是霍華馬克斯卻不這麼認為,而是高報酬來自低風險。這和我最近在思考的事情不謀而合,因為我認為所謂的市場波動其實不是風險。波動只是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用來解釋報酬的變因而已,但波動性和風險沒有必然的關係。霍華馬克斯認為:虧損才是風險。我則進一步衍伸其意:低報酬才是風險。所以要能先控制風險,才能獲得好報酬。


投資最重要的事:風險控制


在眾多經典中,描寫風險最好的不是<投資金律>,不是<漫步華爾街>,而是這本<投資最重要的事>。雖然作者覺得"每一條都很重要",不過不離其宗,貫串全書,最重要的事情還是"風險"。

我覺得這本書並不適合還沒完全了解被動投資精神的人看,因為霍華馬克斯並不認同取得市場報酬,他是一個以抓住無效率市場為目標,進而創造超額報酬的價值投資人,這點和被動投資的效率市場觀是完全相反的(其實他預設的讀者應該是基金管理人)。

尤其他認定高價買入是首要該避免的風險,因為高價位就會帶來低報酬,這就是一個典型價值型投資人會有的觀念(相對的被動投資是不看價位的,雖然投資金律也反覆提過價格越高報酬越低的問題)。

雖然他覺得風險風險難以定義/預估/量化,也要盡力去控制風險做出防禦型投資。所以投資其實非常困難,這就是他在這本書想講的事。他的理念就是要以低波動來勝過市場(上漲時有跟上市場即可,下跌時一定要擊敗大盤)。作為主動投資的經典著作,對於風險的闡述確實比任何的被動投資書籍還要深入。

講那麼多到底要用什麼當衡量風險的標準?我認為本書註釋裡提到的Sortino ratio,就是在低風險高報酬的架構下,最適合衡量風險的指標。

以上是2022/2/16更新的心得,以下保留2020年閱讀時留下的心得。



Ch.18 避開投資陷阱


最常見的陷阱是想像力不足,也就是沒有想到所有可能的情況,或是忽略了少見低機率事件有可能發生。所以有必要考慮到平常不會發生的異常情況。

如果認定某件事情"一定會發生",那當他沒發生的時候就會毀了你。

某件事情不可能發生的假設,反倒讓事情很有潛力發生

我的實際例子是過於相信債券對股票的負相關性,能在股市大跌時減輕整體的下跌,結果今年三月和九月都發生大幅度的股債同跌情況。三月那一次是跌到完全喪失對債券的信心,投資組合遭到嚴重打擊;近期的一次下跌,雖然在4月之後連債券都做了分散投資,最近卻依舊大大咒罵了債券的表現,股票標的波動始終讓我安心,反而一直在焦慮債券的波動部分。

這就點出了我的弱點就是對於股債同時下跌完全沒有防範。因此需要尋求債券以外的穩定部位,讓股債平衡失靈的時候仍能緩和下跌,高波動債券的比例也應該縮限在一定範圍。



Ch.19 增加價值


雖然擊敗大盤不是指數投資人的工作,不過本書主張,多頭時有平均報酬即可,空頭時則一定要擊敗大盤。這樣的價值觀其實意外的與我本人的想法相合。

我自己並不擅長在多頭獲取額外報酬(因為不敢承擔額外風險,例如買入更高波動的ETF或熱門個股等),但是卻很願意多花功夫在維持資產配置的穩定性上。

一般會以S&P 500當作大盤指標,要跌的比他少是還做的到啦,但是上漲時要能取得一樣的回報就是超級難了。而且代價就是最近科技股多頭時根本追不上那斯達克指數的表現,但這個問題,卻可以由下個章節的主張來化解:


Ch.20 合理預期


追求合理的投資報酬率就好,股票市場爭取到頂多年化8~12%就可以了(雖然整體績效要追上也是很不容易),要敢於說"我不需要20%的報酬",太高的報酬不值得追求,而且不值得因此承擔風險。

這是不是合理報酬?就是當下問自己是不是"好到不像真的"?

例如說我在四月買入的ITA,曾經在六月上漲到27%,本來很滿意這個成績,後面又逐漸跌下來到10%不到。其實當時報酬在25%以上的時候就是"好到不像真的",近月跌回15%以下的時候才比較像是可以合理穩定的報酬。之前TSLA/AAPL分割前的過度漲勢,以至於到現在發生修正,也可以套用"好到不像真的"原理。

買在低點的心態也一樣,其實本來就"沒辦法確定"哪裡是絕對低點,所以買在正在下跌(接刀),或正在起漲的時候,其實就夠好了,不需要追求完美的買進時間,Don't try to time the market。價格有相對便宜就好,不用管市場時機。

報酬或買點,都是夠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