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找不到原因的體重減輕,該怎麼辦?


作者:林彥安醫師





關於體重減輕這個主題,大概是家醫科頭號有名的非特異性臨床問題,也是民眾以"不知道要看哪科"為理由來掛家醫科的常見原因。其實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是麻煩的問題:剛好一開始就找到糖尿病或甲狀腺亢進,就鬆了一口氣;再診察一陣子,診斷憂鬱症或消化道疾病,也能有個交代;如果怎麼找都沒發現原因,那可就麻煩了。

若發現體重減輕的問題,首先要注意有沒有臨床上的顯著。臨床上有意義的體重減輕,規定為6-12個月間體重減輕了5%以上。事實上,目前還沒有提出有共識的指引來規範這個問題的標準流程解法,為這個問題提供臨床建議的,主要還是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


體重減輕的常見原因


實際上約有1/4的體重減輕患者,在初步的診察中找不到明顯的成因,以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公布的資料來看,這樣的比例約為6-28%之間,我個人方便起見記為1/4。

在體重減輕能找到的原因之中,惡性腫瘤占比最大約為1/3(不同研究得出的範圍不同,大致為15~37%之間),精神疾病(老人以憂鬱症與失智症最多)與腸胃道疾病的比例相仿,各自佔第二三名,大致都在10~20%之間。口腔功能問題也是老人體重減輕的重要原因,個人歸類在消化道問題一起看。

臨床上最容易發現,也給人印象最深的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和甲狀腺亢進,其實比例只排在第四位,約4~11%之間。其他各個主要器官的疾病,都可能與體重減輕有關,如嚴重心肺疾病造成的高耗能狀態,腎臟衰竭造成的營養不良等等,不過那些都很明顯,不會是困擾我們的原因。其他如全身性發炎的疾病,或慢性感染也佔有一席之地,總和不超過12%,少遇到只是列著備忘。

以上病因比例上的分布,不管是不分年齡層,或是只看65歲以上的老年族群,比例上並沒有差太多,不需要特別切分出次族群來看。只是我個人額外加入的意見是,老年人要加入考慮活動能力減低引起的衰弱症,因為體重減輕也是衰弱症的典型表現之一。


如果初步檢查找不到原因


AAFP的建議是不需要進一步檢查,隔3~6個月持續觀察即可。

這個建議是奠基於一個101位體重減輕病人的觀察性研究。在全部22位發現惡性腫瘤的病人中,都是在初步檢查發現異常者。比較有預測力的抽血檢查異常,包含Hb, CRP, LDH, 白蛋白這四項。其中約1/4也就是25位病人,在初步檢查中並沒有發現異常,在後續的進階檢查包含各種內視鏡與進階影像檢查中,一個都沒有發現惡性腫瘤。因此被認為若初步檢查正常,大致上就是良性的狀況,並不需要再加做其他檢查。

找不到病因的病人,在進行後續追蹤時,應該要注意飲食型態,社會心理壓力,藥物使用,與新出現的症狀等。


基層醫師要把體重減輕當成是藏有癌症的線索嗎?


一篇2018年的systemic review+meta-analysis(Br J Gen Pract 2018; DOI: https://doi.org/10.3399/bjgp18X695801),以攝護腺/大腸直腸/肺/胃食道/胰臟/非何金氏淋巴瘤/卵巢/多發性骨髓瘤/泌尿道/膽道這10種癌症為目標,發現體重減輕的人有更高比例被診斷以上癌症其一。

以體重減輕為表現來偵測惡性腫瘤,敏感性為2-47%,特異性為92-99%,且60歲以上的患者,以體重減輕發現癌症的陽性預測值皆大於3%。在英國NICE指引的建議中,癌症的陽性預測值在3%以上就要轉介或進行必要的檢查,不滿3%則可以在基層的環境給GP檢查。

可以發現體重減輕對於偵測癌症的特異性相當高但不怎麼敏感。如年紀在60歲以上因為癌症的機率更高,則建議轉介到非基層的環境完成必要的檢查。


2677人的追蹤研究,無異常的癌症好難找






看了第二段你說,才100人的研究,能夠如此擴大解釋嗎?確實有人因此爭論,只用初次檢查結果,就判斷往後不會有惡性疾病,是不是有漏掉的危險?所以2017年真的有人發表了做上千人的追蹤性研究(PLoS ONE 12(4): e0175125.) 針對其中六個月之內初步檢查(抽血,驗尿,糞便潛血,X光片)查無原因的病人(14%),進行5.5年的追蹤,只有其中5%(19人)最終得到癌症的診斷,而且都在28個月之內就得到診斷。

比較有趣的是,在這些最終證實癌症的病人之中,過半(10人)是淋巴瘤(第二多是轉移黑色素瘤,但國內太少就不提了),而且初步檢查只有很輕微的異常(含2個LDH升高),而且PET+CT反覆掃都掃不出來。其中還有過半數(14人)是死後驗屍才檢查出癌症的(可能當不成競爭死因)。可見要在體重減輕且初步檢查無原因的病人中,要在其還在世時檢查出癌症,顯然是一件期望值太低的事情(機會1.4%,做PET+CT兩次以上也沒用,要猜就猜淋巴瘤)。

本文的建議是,查無原因的體重減輕應該要定期追蹤(文中建議一年一次),但還是可能到過世都還沒發現癌症,因此如死於不明原因,建議驗屍解剖。


體重減輕患者掃全身電腦斷層,有用嗎?





2018年一個回溯性研究(PLoS ONE 13(7): e0200686.),反向追蹤200位體重減輕的病人,過去以全身CT掃描(從胸腔掃到骨盆)檢查。檢查出器質性疾病的比率是33.5%,敏感性72%,特異性90.7%,陽性預測值87%,陰性預測值78.9%。

找的到原因的病人之中,前三名的病因是癌症(22%),感染(9%),非惡性腸胃道疾病(6.5%)。但最後仍有38.5%沒有找到原因。可見加做全身電腦斷層,和初步做一般基本的檢查相比,不見得有更高的診斷率(因為很多病不會有影像上的發現),也不見得有更少查無原因的患者。

以單變相回歸分析與CT檢查陽性正相關的因素包含:有症狀,身體檢查有異常,貧血,腫瘤指標升高。因此提出選擇這些病人去做全身掃描是較有價值的。本篇研究為回溯型,且收案人數也少,證據等級自然無法與上面二千多人的前瞻性研究相比。但可以提供我們一個佐證,篩選特定的病人做全身電腦斷層,可能會有比較高的診斷率。

但這裡出現了一件比較尷尬的事情,就是較高的腫瘤指標與電腦斷層檢查陽性相關。這代表我們要在體重減輕的病人身上驗腫瘤指標嗎?腫瘤指標確實不能有效的篩檢出惡性疾病,但是良性疾病也可能讓腫瘤指標升高,理論上確實有助於找出無論是良性或惡性的原因。且體重減輕的病人與一般人健康篩檢的狀況不同,腫瘤指標檢查在這個族群中可能比一般人更有幫助。但目前為止相關的證據與建議仍然不足。


結論: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


  1. 最保守的建議是:若初步檢查正常,不需要加做檢查,規律追蹤同時要注意飲食型態,社會心理壓力,潛藏藥物使用,與新出現的症狀等。
  2. 60歲以上的患者建議在醫院完成檢查。
  3. 這個族群的95%以上死亡前都不會發現惡性疾病,真的要猜可以考慮猜淋巴瘤。
  4. 全身性電腦斷層在診斷體重減輕的角色,應該還是不明。如果搭配有症狀,身體檢查異常,貧血,或腫瘤指標升高的線索,可能更有機會診斷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