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給實習生的收穫
之前給報告學生的私下回饋:
以後當你遇到生理疾病不能解釋病人的狀況時,你該怎麼做?答案就是要轉成家醫科的模式來看病人,用家醫科的觀念與技術去評估病人,關心病人的心理社會與ABCD,答案通常就會在裡面。不管你以後去哪一科,這才是來家醫科實習能帶給你們最重要的收穫。
對住院醫師的門診指導
禮拜四的門診有住院醫師來跟,動不動就是病人隨便講一句話,醫生就要思考很久的症狀。如:體重減輕,疲倦,口臭,久咳。隔壁的住院醫師還有一位:手抖。醫院的家醫科初診大部分都是這種病人,誰說家醫科門診有很好看的呢?但這也是我們的存在意義。
最近覺得需要修正一下自己的見解
雖然我一直主張,家庭醫學科的核心能力就是comprehensive care,但不代表本科大部分的人都這麼做,或是有認同感。就學問體系來說,家庭醫學的核心確實就是周全性照護沒錯,但是實際上在執行的個別家庭醫學科醫師,我認為存在有不小的個體差異。
就以我自己來說,我對骨骼肌肉疾病並不拿手,也沒有複雜的兒科照護經驗,那是不是就在所謂的周全性能力上開了一個洞?
又如其他人改做次專長,變成次領域的專科醫師,這樣子他的本質上還是一個家庭醫師嗎?說不定也有人根本不在乎家庭醫師的概念與價值,對於本科的學問沒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與認同,也就這樣繼續做下去。
這些現象必然也存在著現實上的考量:例如說做基層家庭醫師實在沒賺頭,所以我要改做別的呀;或者是說什麼都做都兼顧實在好累啊,那我專精一項就好啦。
以上就是我對我們這個群體內部的異質性,所產生的一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