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彥安醫師
在住院醫師前期的時候,我創作了一篇<抗生素超簡單入門>,但後來遲遲一直沒有後續。雖然有過開始整理門診實務常用抗生素的想法,約從兩年前就一直拖延,不知道最近發什麼神經才密集整理完成,與前篇相隔了大約五年。內容與前篇也沒有從屬關係,不需要先看過前篇也能看懂。想要盡量以台灣本土刊出的指引為主體,有些部份的建議會與美國不同。
不過耳鼻喉區域的感染沒有找到本土資料,因此用國外的資料來代替。希望以這個初版為基礎,日後以滾動式修正的方式逐步修訂完善。
2022年台灣幽門桿菌篩檢指引
首先比較各種篩檢幽門桿菌的方式:
- 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
- 碳13尿素呼氣檢查
- 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檢查

現在是第一線四合一的時代。因為台灣近期幽門桿菌對clarithromycin的抗藥性,大部分地區皆高於15%,只有地區clarithromycin抗藥性<15%,才會第一線使用三合一療法。
根除率最高為PACM四合一達88%;Bismuth四合一可以通用一二線治療,第一線根除率約80%;其餘應可視為PACM的簡化版本,混合(hybrid)有分成順向和反向,兩種方向都可採用。也有附上2017年共識益生菌輔助治療的建議。
治療完成後需要用前表的檢驗方式確認治療效果,但需要先停用PPI二週,與抗生素四週後再行檢驗。
2018年台灣肺炎診療指引--社區型門診治療首選
肺炎主要是臨床診斷,初步治療也是經驗性治療。對輕症來說可以依據症狀與臨床判斷,單用二代的penicillin/cephalosporin類,或tetracycline/macrolide類藥物。但隨著風險增加,就開始建議要考慮合併典型與非典型細菌用藥。Tetracycline只建議用在輕症治療,合併用藥的時候不建議使用tetracycline類,而要選用new macrolide類藥物。至於floroquinolone類為後線使用。
2024年台灣泌尿科學會指引--泌尿道感染治療建議
- 一般非複雜性膀胱炎的用藥,其實大部分院所都沒有
- 所以實際上大多數在用的第一線藥物,反而是cephalosporins三天
- 重點是男性尿路感染時要怎麼選,原則上我選Baktar和ciprofloxacin。
- 複雜性尿路感染,需要注射型aminoglycoside的選擇都不考慮,所以取消了第二代cefa和amoxicillin的選項
- 加入尿道炎抗生素治療。
復發性尿路感染為半年兩次或一年三次復發,停經前可增加液體攝取(強建議),停經後可補充陰道雌激素(強建議),可使用對陰道菌叢有效的益生菌(弱建議),使用蔓越莓產品/D-甘露糖/馬尿酸鳥洛托品(弱建議),對於遵從性良好的病人,可自行服用短期抗生素治療(強建議)。
2013台灣MRSA皮膚軟組織感染指引
Linezoid作為TMP-SMX的替代藥物。雖然理論上clindamycin對MRSA也有敏感性,不過實際上要先確定藥敏試驗再使用為佳。萬能型抗生素Rifampin也能與首選藥物合併使用。
抗病毒藥物--皰疹和流感病毒
Oseltamivir和Zanavimir的治療與預防劑量不同,Peramivir為單劑量治療但不能用於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