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講者素質與演講內容超乎預期的年會
有多場值得紀錄的演說內容,以自己能理解內的容簡單做個記錄
老化的簡單與不簡單
老人醫學的核心專長就是處理複雜衰弱的老人
因此,如何將衰弱症分門別類抽絲剝繭,一直是老人醫學的核心研究主題
Frailty index是一個量化指標,能算出老人符合多少比例的衰弱項目
但操作上不太便利,且臨床上也難以介入有缺失的項目
Frailty phenotype較廣為被接受,類似於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也是五項症狀中符合三個即是
在Fried phenotype中,對中年人預後預測力最佳的指標是握力(因為都走差不多快)
老年人的預測指標是步行速度
然而就生理功能定義的衰弱症只是一部份
老人醫學所探討的衰弱症
其實分成"身體衰弱"和"認知衰弱"兩部分
佔有衰弱症半壁江山的認知衰弱,其實就是指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
兩種類別的介入改善方式是不一樣的(飲食運動/認知訓練)
當然在失能的後期身體和認知都會失能
但若要說前後順序的話,是先有身體失能再有認知失能
(75歲的老人走路變慢之後,在往後的14年間全部進入輕微認知障礙,且非記憶力領域的退化比記憶力的退化來的早)
但Frailty phenotype中各項也並非完全獨立的因子,個別有許多重疊之處
針對這個發想的研究結果,就是把衰弱症分成活動力和非活動力兩種亞型
活動力衰弱(mobility)以走路變慢,握力減低,活動減少為核心症狀
進一步發現病生理機轉和"神經肌肉系統"有關,並伴隨小腦萎縮為特徵,容易早死
小腦不只是運動協調中樞,還包含認知能力的協調,因此也會讓認知退化
非活動力衰弱(non-mobolity)則以消瘦,疲勞為核心症狀
病生理機轉來自於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韌性(resilience)也被認為要納入衰弱評估的一部份
面對重大壓力時越容易回到原本的身體心理狀況,越不會被打倒
也是隨著年紀增長預防衰弱發生的重要因子
老人醫學看日本料理
講者是個美食家,他認為吃美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尊嚴
人並不能因為生病或老化就不吃美食
也不能因為營養學的考量否定美食
應該要先會享受美食,再引導出其中所含有的營養
而日本料理精緻,小份,好咀嚼,味覺與色彩兼具的特質
也適合成為老年人享受美食又攝取營養的途徑
日本料理所使用的調理法中,有多數是"非加熱調理"
也是一般人所容易忽略的調理概念
包含
- 清洗,用水或冰鎮洗淨
- 浸漬,浸=浸水出汁,漬是把溶液中的物質滲入食物中
- 切,切除不能食用的部分,使尺寸美觀便於入口咀嚼,甚至修飾外型
- 混,食物和調味料混合
- 粉碎,研磨食物以提升香味與風味
- 壓,施加外部壓力的操作,例如擠捏或壓入模具
- 過濾,將固體從液體中分離出來
- 冷卻,熱熟後放入冰箱降溫,改變質地或固化
- 冷凍,防止細菌生長,減緩變質
少用蔥以外的辛香料,顏色鮮豔,主食最後上來,減少胰島素波動
多參考日本料理的特色優點,相信能將老人的食物改良的更加美味又保持營養
失智症照護中心的現況與展望
誠如上文所言,認知衰弱是老人衰弱症領域的半壁江山
但絕大部分的失智症,其實不是躺在床上的退化老人
佔最大多數的比例,其實是輕度以下的失智症,以及輕度認知障礙(MCI)
未來照顧認知衰弱的主要戰場,其實在於早期辨認認知退化,與早期治療介入
介入的方式包含健康,疾病,與藥物三大部分來保護大腦功能
- 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
- 多重共病的處理
- 多重用藥的處理
在失智症的照護中,照顧者擔任核心的協調關鍵角色
但也衍生出不可忽視的照顧者負擔問題
也因此需要一個統合的中心進行資源的管理與運用
總而言之由於初期未被發現的失智症比例高
未來基層醫療將要負擔輕度以下失智症的初級照護工作
老年人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正好才剛報過一篇主題相同的論文
問題點在於衰弱老人低血糖的風險高
平均血糖控制得太低反而會增加死亡率
宜依照個人共病複雜情況,放寬血糖控制的標準,與選用不易低血糖的藥物
結束後我舉手問講者,ADA的控制標準總是比其他機構規範的要嚴格
要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結論是個別的共識代表著各學會各自的見解,
可以理解為給予建議採取的的立場和出發點是不相同的
以保護老人認知為主就會放的比較寬
以控制長期併發症為主就會控的比較嚴
衰弱預防營養與運動介入指引
其中有很多實證,也有很多專家意見(證據等級/建議等級)
- 理想BMI:21~27(2++/D)
- 蛋白質:1.2-1.5g/kg/d,分散至三餐,每餐25-30g,CKD請找醫師(1++/A)
- 維生素D:800~4000IU/d(1++/A)
- 口服營養補充品:營養不良的老人或衰弱高風險者應補充(300-400卡,12-20g蛋白質,添加維生素與礦物質,1++/A)
專家意見包含:
總熱量(30kcal/kg/d),微量營養素(鈣鐵葉酸B12)
水分(30ml/kg)和纖維(14g/1000kcal)的補充
還能製成不同的食物型態以便食用
運動的建議除了三大傳統運動
平衡運動的訓練在老人也是很重要的
老人慢性傷口照護
老人慢性傷口分成以下四類
- 糖尿病足=>全接式石膏六周,臥床,抬高
- 瘀血性小腿潰瘍=>彈性襪,下肢抬高/縫合/植皮
- 缺血性小腿潰瘍=>抗血小板藥物/血管重建手術/截肢
- 褥瘡
要先對傷口背後的原因正確診斷才能有效治療
同時使用的藥物,和營養狀態,也會對傷口癒合造成影響
然後回去進一步念了壓瘡
發現雖然外觀分成四級,但分級不代表嚴重程度
因為深層組織比表皮還不耐壓,第一級褥瘡可能已經接近全層壞死
昨天看的一個居家就是表皮一小洞,深層通通壞死的案例
同時紗布其實是對傷口不友善的敷料
讓傷口易癒合的環境應該要保持潮濕,50多年前就已經有濕敷治療的實證
所以,慢性傷口的治療應該要多用能保濕的人工皮
雖然健保不給付,是我的話就會全自費
根據不同傷口的條件使用不同特性的人工皮
但是預防壓瘡還是比治療要有用
請兩個小時翻身一次與使用氣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