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模型作品] 我心中Z plus的理想型態--MSZ-006DR

 

作者:飛行兵器




做為一位長年的Z plus的愛好者,覺得那就是UC鋼彈世界中擬真飛行器的經典代表。而隨著自己對於現代航空器的了解增加,對Z plus的改造構想也已經行之有年,最早可以追溯到高中大學時代開始,但始終停留在圖紙繪畫上的想像。


到真正有低成本的模型素材可以施加改造時,已經是2014年HGUC 獨角獸版Z plus A1的推出,可以用固定式的WR型態,做出真正的改造方案。當時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可變後退翼取消,因為可變翼的面積太小,對空戰性能不利,換成能盡量放大的三角翼造型,以及加上當時流行的創鬥系武裝背包。


然而當時主要的時間仍須放在工作上,以及許多造型的細節未能定案,無法專心構思原創機的制作方案,改造原型一擱置就是八年。這幾年間也推出了許多不同的模型作品,只是再也沒有回頭瞧過Z plus一眼。直到今年又重新燃起了將改造計畫完成的念頭,這是我第三次設計原創的MS機翼造型,相隔10年以上做的前兩次設計都是前進翼,但現在價值觀變了,我認為三角翼才是適合Z系可變機的造型。


機翼自製原型


設計當時有兩種機翼的設計案讓我難以決定,最後乾脆就兩套一起做出來,當作換裝方案。一種是模仿MACROSS ZERO中VF-0D的造型,用大型的三角翼提高飛行性能;另一種是模仿與Z plus同期的教練機型--FF-08GB/WR Wyvern的造型。Wyvern本身就是Z plus系WR型態的教練機,這款更接近原型Z的雙三角後退翼,應該也很適合裝在Z plus的身上。




主要特徵為附帶近耦合前翼的三角翼設計,以及主翼末端的上反角

機翼下方參考ZETA與DELTA plus的規格,做出專用的武裝掛架。




第二種就更接近ZETA原型機的機翼造型,以Z plus系列來說就是C4型,看起來做成可動式的可變翼,其實是固定式的。



進氣道零件做了比較複雜的設計,參考近年的戰機設計趨勢,本身是較為輕量化的DSI進氣道,進氣道內側的立體結構為參考殲-31與自行想像。多出的空間附加小型飛彈莢艙的開閉結構,以0.5mm銅絲當做轉軸。


機首組件


另一個大的改造項目就是機首的造型,參考C1型的設計,將步槍與機首的外型合而為一,這樣也可以減低阻力




以V2B型的光束加農砲當做機首造型,並加上創鬥TRY中Lightning GUNDAM的步槍槍身做為連接,讓其更像是步槍功能的零件。




光束加農本身就跟截短的A1型機首相結合,為了增加槍身的厚實,在內側的缺口處用AB補土增加了一塊立體造型。在設計的最後,參考了MSZ-010在飛行型態的造型,在下方加上了雙管光束步槍做為輔助武裝。




由於設定上這門機首的光束炮是自體動力光束武器,因此在盾牌內側的剩餘空間增加了小型動力爐的造型,盾牌的正面缺口也增加了散熱口的造型。



MS型態的使用方式和C1型相同,不用額外手持步槍


變形後腳部的改造


因為實在太受不了HGUC版無法完全變形收納腳掌的缺陷,這點絕對不能遺留到改造後的WR型態之上。我想到的解決方案是把腳後跟的零件完全自製,固定成已經折疊後的外型。




另外也變更設計讓腳跟可以內裝噴嘴,完成了我讓Z plus的腳掌也可以噴射的心願。



在內部結構上把連接腳掌的球形關節去除,另外接上3mm丸棒和原本的腳尖零件連接。缺點是無法變形成MS型態的腳部。


雙三角翼裝備




這個型態是為了模仿Wyvern戰機的外觀型態。機翼外型也參考了真實世界的F-16XL。在這套裝備上的機翼並非單色,而是不對稱的三種灰階摺線迷彩,這點也是直接照搬Wyvern的迷彩式樣。



這是Wyvern本來的迷彩設定



這個型態比較重視高速性能與載彈量,以及提高MS型態的飛彈火力。由於可變型MS追求纏鬥性能較無效益,因此放棄空中纏鬥的角色,優先以優勢火力遠程壓制。可變機型再外掛背包的模式,近似於00中ARCHER ARIOS的外型。




背包上安裝了一對外斜垂直尾翼,再加上背包與腳部的噴嘴,整體的氣動與推力特性相似於聯邦軍的重型戰機"CORE BOOSTER"。



背包的小型飛彈裝備與蓋布蘭改相仿,因此最終取代了蓋布蘭改的方案。光束炮的火控方面可以使用四門小口徑同時砲擊,但使用機首主砲的時候不能並用雙管光束步槍。



Lightning BWS的飛彈零件先噴上黃色之後,再將彈頭部分一一遮蓋,沒有什麼技術可言就是需要耐心




Z plus的小腿本來是前後合,在這個版本上硬改成左右合



所以小腿側面沒有接縫,小腿外側噴嘴的風葉方向也和MS型態製作時有所不同。小腿的變形方向參考DELTA plus為向下摺疊,讓上方可以多出空間懸掛BWS背包。注意腳掌的擺動讓其可以當做向量噴嘴使用。



機翼下可以掛上MS型態使用的飛彈莢艙,從下方可以看見特徵性的DSI進氣口,以及進氣道側面也有刻畫內藏小型飛彈的艙門。小腿變型之後的進氣口正好接續在進氣道的後方。




從進氣道的下方開啟微型飛彈的艙門,這點類似於SEED系村雨的設計。這個型態的載彈量為微型飛彈6x2+短程飛彈2x2+夾艙中程飛彈6x2+BWS 8x2=44枚。



飛彈艙門的開啟在MS型態也能夠使用


三角翼與近耦合前翼裝備




這是將空戰機動性提升到極限的型態,以大面積的三角翼提高升力,並以一對前翼增加氣動效果。整體外形神似於MACROSS ZERO中VF-0附加GHOST的重裝備型態。飛彈莢艙也是VF-0使用的外型。



這是本機的設計原型VF-0D



同時具有D型提高空戰能力的特性,與R型增裝BWS的特徵,是介於D型與R型之間的機體,因此賦予其正式編號為MSZ-006"DR"



這個型態使用傳統型的矩形進氣道,意圖在高攻角動作時維持進氣量。



除了原本的飛彈莢艙之外,機翼外側又增設了一個掛點,可以掛載中長程的導彈。這裡以1/72套件中外形神似AIM-120的飛彈外型做為代表。



這個型態的載彈量為長程飛彈x2+夾艙中程飛彈6x2+BWS 8x2=30枚。


MSZ-006DR機體設定


兼具D型與R型特徵的WR型態專用機,結合了D型的空戰能力與R型的BWS系統。具有良好的穿音速飛行性能,適合高機動空戰與高空攔截任務,是為了與MAK-005S蓋布蘭改競爭而推出的方案。BWS的武裝為14連飛彈夾艙,分離後也能像Re-GZ一樣變形為MS型態,但不建議在作戰中變形。分離後的BWS也可展開機翼並作為獨立支援機行動。

腿部採用DELTA系/Re-GZ的變型方式減低阻力。主翼捨去可變後掠翼,改用大型三角翼增加翼面積,推進劑存量與火力。機首參考C1型,將光束加農砲與護盾合一降低阻力。雙管光束步槍參考自MSZ-010,連結護盾的內置動力爐,可以同時使用四門光束武器射擊。

前翼-三角翼裝備改良自RGZ-91的機翼外型,整體輪廓接近大型戰機Core Booster II。以提高纏鬥能力為優先,具有近耦合前翼與傳統矩形進氣道,包含適型彈艙在內,可掛載14枚中程空對空飛彈。

雙三角翼裝備模仿自Wyvern戰機/Z Plus C4的機翼外型。重視高速性能而不要求纏鬥能力,特徵有輕量化的DSI進氣道。可內藏四個彈艙:側開彈艙可各裝載2枚短程空對空飛彈,下方彈艙可各裝載6枚微型飛彈,內藏武裝較多,但外掛武裝能力較低。




經過20年的累積與反覆修正想法後,終於將Z plus 系列中經典的C1型主砲,穿波機外型外型的C4型,傳說中的高級名機D型,承先啟後但未有設定的R型,DELTA PLUS的變型,與ZZ GUNDAM的概念進行了融合。更加入了現代戰機與MACROSS VF的概念,結合在Z plus身上完成我心目中理想的UC系可變機。

相信是一個不辜負身為Z plus粉的鋼彈迷生涯。


相關作品:HGUC MSZ-006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