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自己曾經上過,就是在別的地方已經體驗過
情境討論法
其實在大人學/老僑的相關課程,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做的
我個人的疑問是:這樣確實可以廣納眾人的意見沒錯
但可以保證眾人提供的意見就是有效的嗎?
我們其實是為了追求更有效的做法,才會來上課的
而不是只是來聽一般人的想法
講師回覆:此模式是用於擴充腦中可應對的方法數,再從中選擇較優或適合自己的
以及自己思考過程中建構出的方法,才能帶著走
我覺得大概也是如此
你可以確保觀點來源的多元性,卻不能確保意見的品質
這關乎參與討論或給你意見的人的素質如何
PBL法
當然學校時代的時候都做到不想再做了
甚至我自己的課程設計,都有運用到類似的概念
先給小範圍的資訊,再以開放式問題提問
匯集資訊後,讓學生思考各種可能性的鑑別診斷與結論
但是我實際的體驗是在學校經歷PBL後,對臨床上的能力建構完全沒有幫助
因為不在那個情境裡面,你就無法用同樣的方式思考
你面對的不是活生生的病人問題,而只是照片和文字
紙上談兵中所獲得的能力,並無法直接移植到實務上
還是要在臨床的情境下自己想破頭,建構出自己的方法才帶得走
如果學生不容易配合舉手問答,可用以下方法:
紙條回答,走進群眾,或網路工具等
情境演練與回饋
這點在我們錄影教學的訓練中有更詳細的check list
總之就是要先確立明確的觀察點
設計情境時的要點:背景介紹,角色融入,情節設計,限定時間
大概就是和OSCE的原則相同
由此可知,其實哈佛的課程設計並沒有太特別之處
因為這些我們也都有,或是說會被廣泛運用的教學原則都是雷同
反倒是我們國內也有更多更好的教學資源
國外的月亮真的沒有比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