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關於Guideline

曾經,我認為有guideline(診療指引)就是無敵了

實際上,我從R1到R3所建立的戰鬥力
確實都是從閱讀各科的Guideline而來的
與其聽信不知道多少年沒更新的前人經驗
我寧可去查現在世界最新的學會共識

從內科到兒科,從急診到門診
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但是,我現在越來越覺得guideline是不夠用的
Guideline能幫你做到大眾族群平均水準的醫療
但是對於患者個人化的需求與幫助,卻不一定使的上力

確實像偏頭痛這種今年才更新的中文指引
氣喘和糖尿病每年都更新的指引,都給了臨床可靠的標準答案
但沒有標準答案的狀況,卻不斷的出現

以上次的慢性腹瀉病人來說好了
外國制定的慢性腹瀉診斷指引根本沒用
在台灣的環境有自己的玩法
而我也不是靠guideline診斷出病人的

體重減輕的主訴是我目前的心腹大患
我會排詳細的內科檢查
典型症狀做出秒診斷打下癌症,確實有發生過
但是若檢查都正常我就沒招了
可是病人的體重確實呈現有意義的減輕
沒有可用的指引告訴我,這種時候該怎麼辦

又說夜間盜汗也是一樣
有些可能的原因,根本沒有出現在官方表列的鑑別診斷上

這些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狀況
我認為,這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時候
設計guideline的也是人,能力上限被限制在設計者的經驗上
要能夠跳脫guideline的框架思考
才有可能突破設計者沒有設想到的困難

對自己必須是這樣的期許
因為在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必須擔任醫學中心的最後一線,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