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大人學講座]尋找完美伴侶的系統化做法

作者:林彥安





定義問題



光看標題,可能有人會覺得不服
不過講師對這次主題的定義,所謂的"完美"並不意味著萬能,或是總分100分
本課程中"長期相處融洽"的能力,被放到了情人價值的最高順位

但現實上的價值取捨與順位,恐怕沒有如此單純
有人要美貌,有人要金錢,有人要地位,有人要激情

擁有很高"長期相處融洽"能力的人,不見得在其他項目上能"同時"符合你的其他需求
有人認為人生只有取捨,沒有全拿。在必須取捨的情況下,我們至少能堅守一項核心價值。因此,如果"長期相處融洽"一定程度上符合你對"完美伴侶"的定義,那你就適合在這門課程中,溫習已知,探索未知。


以終為始


貫串大人學一系列課程,最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

未來,引導現在

你希望未來成為什麼,現在就要往什麼方向前進
選擇伴侶,經營感情,同樣如此
如果希望得到長期相處融洽的伴侶,但我們一般用來尋找伴侶的方法是?




在pick up artist的架構中,吸引力被視為第一要件
為什麼重視吸引力有效,是因為生物性都看這個

(原則上,我並不全認同基因的味道這種說法,因為這暗示著基因定序的恆常性--人是無法改變的,但事實上就算基因不變,表現型是可以改變的。其實基因體學早就退出顯學,從我念書的時代開始,決定基因如何表現的轉譯科學才是近代生物學的王道,即是傳說中的central dogma。人是可以改變的。)

但是,講者揭露了以吸引力做為初始進入條款(學界稱:inclusion criteria),會產生現代感情市場的兩大悲劇:

  • 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
  • 彼此喜歡的人卻不能相處

這就是用吸引力做為inclusion criteria,欠缺效率的地方
以此為基礎事後再進行磨合,效果也不會比一開始就選擇適合的人來的好

所以,講師建議我們以手動修正先天自動化的inclusion criteria
能夠相處做為第一步的篩選機制
這樣不管怎麼選,一定都會選到適合的,就能立於不敗

孫子說:可勝在敵,不可勝在己;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三大條件 探索自我


在此進入<為何會拿好人卡>一書的衍伸議題
書中主張,適合當長期伴侶的對象,有三個條件

  • 生活習慣相近
  • 價值觀相同
  • 沒有無法忍受的缺點(地雷)

因此,要詳細且具體的定義,哪些行為或特質,符合自己所設下的三大條件
以此為基礎,就可以用來計分,加權,藉此算出最高得分的潛在對象

而且,設定的越詳細越具體,就越能夠幫助探索自己
表面上是用來認識別人,給予評分的checklist,其實這才是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功。


網路時代 個人品牌


如同pick up artist的重視程度,本課程也並非不談吸引力
除了傳統的吸引力因素,在網路上建立有吸引力的個人形象,變成了我們這個世代的獨特優勢
如何營造?我要在此牽拖兩堂課程,不多贅述
<網路時代個人品牌工作坊>--以face-blogger的模型,營造網路個人形象
<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積極探索族人互動,打造市場知名度




但是我認為這種做法也是很吃興趣本身特質的,有些活動女生本來就多,有的女生就是很少;例如說我本身的專長興趣,相關聚會中95%都是男的啊.....一直發展這類型的興趣,效率也會不好。


自己的活動自己辦的概念,不過成員以男生為主


相似性 vs 吸引力


檢視整套邏輯,可發現本講座的方法非常重視相似性要素,也認為相似性的程度是長期相處融洽的不二法門。尤其在計分的種類與權重設定,完全來自於相似性的程度。
相似性在長期關係中的優勢,也是在實證上早已成立的定論。

以本講座的論點,事前在相似性的匹配上能得到好的基礎,其重要性甚至凌駕於事後的溝通磨合。不一定要很有感覺,但一定要夠相似,在長期關係中,就會立於不敗。

所以整套邏輯的結論就是:選跟你最像的人,而不是最有感覺的人

不過儘管了解到這一點,我覺得其中最困難的,還是在於避免感覺誤導。因為這違反生物的天性。雖然相似性在傳統的吸引力的要素中高居第二順位,但是人還是有可能跟著第一順位的外在吸引力走,因而還是可能在最有感覺的對象身上,花最多的注意力(也有可能變沉默成本)。由於對抗天性如此困難,認識前期的數量若多,應該有助避免把注意力專注在極少數的對象,這是我的想法。

新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