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家庭醫師協助病人因應生活事件壓力研討會

作者:林彥安




介入社會心理問題,可能嗎?


以往對於身心症問題,個人能力所及的診治方法,只有先行判斷是否為需要治療的憂鬱症,焦慮症,腸躁症,然後開藥,追蹤治療反應,沒第二招了.至於不到疾病,又構成顯著影響的身心壓力,一直沒有有效對應的方法.

再者,相對於生物精神醫學的高效能,心理社會問題,在一番沉痛地思考後,被個人認定成是難以介入改善的問題.醫療人員身為外人,欲求改善個人處境之結構性問題,談何容易,自此掩耳盜鈴,只要用藥有反應,便覺責任已盡,不再多求.

然而,這次的研討會所推廣的建議,令我們這些臨床醫師能另闢蹊徑,在社會心理因素上,竟然能夠有著力點,直接的幫助到病患,又令個人再度燃起一線希望.我們第一線臨床醫師固然不是心理專業人員,但要從事第一線心理照護,仍是有可能的.


先講結論:不用給建議


案主周圍資源之動用,以及問題之直接解決,還是只有案主才能做到
依我個人的經驗,往往只有案主本人,才有能力找出解決特定事件的最佳方案,只有自己才最懂自己的資源和問題的細節.旁邊的人在講的,往往都不是最佳方案,搞砸的機會,可能都還比較高
所以,從事心理照護的人員,皆不需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
只需反映問題的真實面,促進案主對問題的覺察與監控,就有可能讓案主慢慢發揮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是直接解決問題,而是讓案主正常發揮原本的心理能力


評估心理能力:六力一管


目的是放在讓案主發揮心理能力,因此在詢問生活壓力事件過程,進行心理能力的評估
這個評估的架構,從"壓力理論"而來





這是我月初做的社區報告,"壓力理論"其中闡述環境變動,外界資源,心理反應,生理反應,個人特質如何影響個人因應壓力的方式.





取其中的重要因子,就是評估因應壓力的心理能力的項目




六力一管,包含了兩種外界影響力,四種內在調節能力,與整體的管理能力
能力之間彼此互相影響
其代表的意義闡述如下:(本篇最重要重點)




認知力


(原文稱腦力,我覺得太low不精準所以自己改掉)
有知識,能清楚辨識問題,信念明確有彈性,能探索與創造意義
充足的認知能力,能夠挑戰固著的想法
培養建設性的思考習慣

這方面請參考李笑來<把時間當作朋友>一作所強調的論點
即大人學相關論述中的"看懂局"


情緒力 


(原文稱心力,我覺得太low不精準所以自己改掉)
能察覺,接納,表達,紓解,解決情緒


行動力


  1. 界定/確認問題與目標
  2. 評估相關因素
  3. 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法
  4. 評估優缺點及可行性,作決定
  5. 執行
  6. 評估效果,回饋修正

不單指會行動,能訂定合適目標,採取有效行動
我認為這是一般所謂"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只佔了心理能力的1/7

即大人學相關論述中的"找方法"


生物力


(原文稱精力,我覺得太low不精準所以自己改掉)
這就是所謂一般生物醫學狀態的身體健康
疾病的診斷,評估,治療,控制
適度使用與節省體能,減少不必要消耗,有效恢復


環境力


預測與預防新的壓力源
增加正向事件,建立有益健康的環境
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求之於勢的概念

即大人學相關論述中的"積籌碼"


資源力


來源:硬體,空間,資訊,制度,機制,政策,經費,團隊,人際等
以及個別的質量,儲備,取用

即大人學相關論述中的"積籌碼"


大人學,李笑來系列論述強調的看法:




以上七項,便是需要評估的心理能力
我們就能依據不同項目的能力多寡,慢慢反映給案主了解,促進案主的覺察


實際流程





首先從關心病人的生活壓力做起
生活壓力並不只在於工作,但較容易從工作壓力談起,是個好的切入點
雖然能力不比臨床心理師,家庭醫師只要多關心病人,其Rapport建立的影響力比心理師花很多力氣去講都還要好,因此不要怕技術差,就算弱弱的,只要肯去做,功效都非常值得

在聆聽生活壓力的途中,不要直接給建議(原因如前),先以同理心做瞭解接納
就讓病人好好講一遍,評估"六力一管"的心理能力
評估後將其不足的部分,慢慢反映給病人知道
有什麼不足,就跟病人澄清該項可能缺少的部分

讓病人獲得insight,促進覺察監控比改變和解決問題還重要
(我想這可能是產生內在動機,有效行為改變的最好方法)
在覺察與監控的過程中,便可能慢慢改變,找到屬於自己的做法


結論


整堂課的作法在於了解六力一管的心理能力評估
搭配了解與接納為先,不急著給意見,再慢慢反應回饋,促進覺察與監控的作法
相信不需要特別的訓練,臨床醫師也能簡易的執行,給予病人及時的心理協助
  1. (認真文,包含大量心理學與諮商學理)

    (三明治第一段省略)
    首先關於rapport的部分,敝人以為專業的身份此一因素難免會影響。正面來看這也是你的一大利器,反之也可能是濫用的開始。(下略數百字)。要建立關係就像是蛋炒飯一樣,可以在技術上的訓練或是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然而後者的養成曠日費時,從技術上來看的話,一言以蔽之就是curiosity。

    就這麼簡單。就像是小時候對OO好奇就想多摸一下,在書店對某一本書書名好奇就拿起來翻一翻,看到內容農場的貼文感到好奇就點進去發現被騙流量(?)一樣,對於每一位過來的人(不論要用visiter, client, patient或是其他稱呼)保持這樣的態度,後續的探問、情感反應、同理心等等也自然而然流露出來。此外,Hill提到助人工作的形成是三個階段:探索、洞察、行動(請參見「助人技巧」一書,網路書店的排序很前面的),多關心病人這樣的出發點就是協助當事人insight的開始,也由於有了insight病人才知道要行動什麼,要如何行動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後面省略知易行難、知難行易還是知行合一的論述)

    至於六力一管的部分呢,獻曝一下這也是諮商領域在講的東西,尤其你的翻譯很切合諮商的語言(要不要來拿個心理師執照?)。其中,認知、情緒、行動(或稱之為行為,詳見Corsini)這三部分可以形成一個循環且連動的triangle,影響著一個人的整體運作。然而人過來的時候只能看到個體已存在的行為,後面的認知與情緒就是探索而來的。

    除了認知情緒行為之外,人際關係與環境也會影響三角形的運作造成可能的不平衡。舉例來說一個不喜歡互動的程式設計師放在一個哲學的討論中可能格格不入甚至感到不舒服,但放在一個coding的場合中可能舒服自在;又一個舉例是一個實作天才在台灣可能沒辦法念完大學,在德國可能會過得很開心等等⋯⋯。關於環境的影響可參考Bronfenbrenner的ecological systems。

    最後,我是以為醫師可以做的最快速(也往往是病人最想要的,是「想要」不是「需要」)的處理是生理上的檢核與處理。生理檢測的數值與心理狀態就一番兩瞪眼,病人當下是可以得到東西的,配合上衛教或多或少可以達到生理引起的不適的效果。

    誒都,簡而言之心理這一塊要做的事情粗俗地來說就是讓人從不爽到爽的過程。怎麼做都對,只要對當事人來說達到主觀的滿意就能夠產生療效以及改變的動機。

    回覆刪除